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和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11 22:15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和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史学 史学史 谱系 层累 延展


【摘要】:中国史学萌生于先秦,成立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定型于隋唐,转型于近代,从汉末魏晋史学独立之日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史学史学者都对它进行过学术阐释,每阐释一次,史学的谱系便加长增宽一次;时代越后的史学史阐释,史学的谱系便越往前拓展,形成"层累构成"的效应。魏晋时期对史学史的梳理和阐释,其结果是将西汉《史记》从经部或子部中释放出来,加入史学谱系;到了唐代,以刘知^~《史通》的《六家》、《二体》为代表,对传统史学所作的新的梳理和阐释,将周朝旧籍《尚书》、《春秋》、《国语》(以上汉志入六艺春秋经下)、《山海经》(汉志入数术)等古史,从档案旧籍和经学、数术中释放出来,加入史学谱系;明清时则提出"六经皆史"和"盈天地间皆是史学",将史学谱系再次层累和延展,上溯至周代的青铜铭文;近代后正式提出中国史学史的概念和体系,将历史文献学纳入史学史体系,将史学之源推溯至商代甲骨文。于是,中国史学经过后世学者不断地"层累造成"后,谱系日益增长加宽。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中国史学 史学史 谱系 层累 延展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一、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模式史学,是指在探讨和研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学问;史学史,是在梳理和阐释史学的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学术。因此,史学与史学史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有时候在阐释史学谱系(即史学的体系,包括史书源流、序列、范围等)时,实际上也在论述史学史的体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国;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J];中州学刊;1989年06期

2 陈立柱;;刘知几的“六家”论[J];文史知识;1997年08期

3 张利;“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4 柳维本;;中国史学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5 卢忻;;史苑新葩——喜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J];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1期

6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7 肖季文;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8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9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10 李小树;论20世纪中国史学大众化的百年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徐国利;;钱穆的考据学思想[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5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8 于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徐风邋杜立新;史学与哲学[N];吉林日报;2008年

10 李小树;由庙堂回归民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8 刘雅宁;罗德尼·希尔顿的史学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8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58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