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
【摘要】:《世本》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宗支和传承世系,也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居处、发明等。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对《世本》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从先秦史学发展谈起,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世本》的成书、流传和辑佚情况加以说明,以便对《世本》的研究有全面的了解。第二部分,从编撰体例上进行研究,叙述先秦时期历史记录形式,同时对《世本》的篇目进行考述,分别从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篇目的研究对《世本》的体例加以分析,指出其体例对后世司马迁写《史记》在编撰体例方面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先秦史官对史学及其史学社会的影响,同时从《世本》的思想:大一统、各族同源、天命等方面阐述了对《史记》的影响。得出结论从史学史的角度来分析《世本》,对后世司马迁写《史记》思想上的影响超过体例上的影响。
【关键词】:《世本》 帝系 体例 史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9
- 一、《世本》的成书、流传与辑佚9-14
- (一) 先秦史学发展与《世本》的成书9-11
- (二) 《世本》的流传11-12
- (三) 《世本》的辑佚12-14
- 二、《世本》编撰体例研究14-21
- (一) 先秦时期历史记录形式考述14-15
- (二) 《世本》篇目考述15-17
- (三) 《世本》结构解析17-21
- 三、《世本》对先秦史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21-28
- (一) 先秦史官的社会作用与影响21-23
- (二) 《世本》对先秦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3-28
- 1、大一统思想23-24
- 2、各族同源的思想24-25
- 3、天命思想25-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致谢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怀祺;新世纪史学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廉敏;2003、2004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11期
3 李必胜;;断代史学史研究的新收获——《宋代史学思想史》评介[J];安徽史学;1993年03期
4 周文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史学史研究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钟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系列”丛书受到学术界好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汪受宽;屈直敏;;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朱政惠;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3期
8 钱茂伟;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J];史学月刊;1999年06期
9 赵骞;王旭送;;读书得间 学贵专精——彭忠德先生《秦前史学史研究》评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煦华;;读者来函[J];史学史研究;198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傅德华;于翠艳;李春博;;《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人物传记文献资料目录的分析研究[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林恩·斯特拉夫;;对《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的评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5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张复合;孙礼;;后记[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9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周剑虹;最大史前建筑遗存 震动中国史学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5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7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记者 倪四义 韩洁;中国史学家谴责小泉失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廉敏 杨艳秋;在中外史学的互动中发展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贾鹏;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丛晓立;吴泽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邓益萍;刘节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9 韩杰;杨翼骧的中国史学史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姜凌宇;宋代蒙学中的历史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9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77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