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

发布时间:2017-09-13 03:07

  本文关键词: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史学 公众史学 公众历史


【摘要】:学科意义上的公众史学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实践层面的公众历史是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公众写的大历史作品。公众史学的学科框架主要有五个部分,即通俗史学、应用史学、小历史书写、公众写史、口述史学。公众史学涵盖了小历史书写,这是一种适应公民社会的新史学形态。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中国史学 公众史学 公众历史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众史学研究”(13FZS039)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时代与史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时代变了,史学内涵自然也要跟着变。历史书写在本质上是为国家主人服务的,历史主要是国家主人的历史。当君臣是国家主人的时候,历史自然写君臣;当百姓逐步成为国家主人的时候,历史自然要写百姓。服务君臣的史学就是“君史”,服务百姓的史学就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祥银;美国公共历史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姜萌;;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3 何多奇;代继华;;简论20世纪美国的大众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4 陈新;;从后现代主义史学到公众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5 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6 黄红霞;陈新;;后现代主义与公众史学的兴起[J];学术交流;2007年10期

7 陈新;;“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J];学术月刊;2012年03期

8 俞金尧;;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孙tq;;公众的历史求真实践——关于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新环境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2年08期

10 钱茂伟;;中国史学史研究视角的转换[J];学术月刊;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伟;于嘉;;知识传授·精神培育·人格塑造的三位一体——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培养[J];成才之路;2008年22期

2 张凌云;;近30年电视类历史纪录片研究的梳理与思考[J];东岳论丛;2009年09期

3 王立桩;;“应用史学”还是“史学应用学”——浅论公共史学的学科属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韩俐彦;;历史知识社会化与公共史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张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学的研究与应用[J];江汉论坛;2003年05期

6 栾天;于伟;;福柯的“历史本体”论与教育思想研究的可能性选择[J];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7 李智萍;;从史学功用观的角度浅谈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学理论;2010年31期

8 王育济;朱伟;;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论纲[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9 张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学的研究与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1期

10 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J];历史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2 郑丽丹;大陆学者的后现代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郎需颖;美国公众史学运动简论[D];复旦大学;2010年

4 韩俐彦;美国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方法[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警华;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学者所著美国通史著作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6 刘荣;理安·艾斯勒史学探析[D];扬州大学;2012年

7 孙庆;“荧幕历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沈辰成;别理德国人!?美国对德反亲善政策探微,1944-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洪克宇;试论大众史学及其历史认识问题[D];云南大学;2013年

10 乐小欢;房龙与史学大众化[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永瑞 ,李长莉;再造东亚史学[J];读书;2005年04期

2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杨祥银;美国公共历史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4 高亚春;;布迪厄:在实践中超越——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契合[J];江海学刊;2006年04期

5 姚霏;苏智良;;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0期

6 张广智;;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生代[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7 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J];历史研究;1987年04期

8 陈意新;史景迁著《文字叛逆》[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9 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J];历史研究;2010年03期

10 李剑鸣;关于二十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J];美国研究;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姜小玲;[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郎需颖;美国公众史学运动简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柱;;刘知几的“六家”论[J];文史知识;1997年08期

2 张利;“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柳维本;;中国史学的形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4 卢忻;;史苑新葩——喜读《中国史学名著评介》[J];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01期

5 王晓清;;中国史学的世纪末特征[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6 肖季文;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J];历史教学;1997年06期

7 夏志刚;史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史学——中国史学世界化的回顾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5期

8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9 李小树;论20世纪中国史学大众化的百年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0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徐国利;;钱穆的考据学思想[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5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8 于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徐风邋杜立新;史学与哲学[N];吉林日报;2008年

10 李小树;由庙堂回归民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赵丽锋;近三十年浙江中国史研究特点与变迁[D];宁波大学;2011年

8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9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雅宁;罗德尼·希尔顿的史学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1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841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3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