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的教学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历史评价的教学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唯物史观 历史评价 历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摘要】: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科学解读历史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包容性和现实性,是我们进行细化的历史评价教学与实践,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科学而客观评价的实践基础。在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中,我们据此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历史评价方法,取得了量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评价 历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评价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HNSK(GJ)13-106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课改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批准文号HJSK2014-40
【分类号】:K0-4;G652
【正文快照】: 在历史评价中,没有历史整体视角和人类生存的深刻意义的背景将是肤浅的,而思想的深度指标也需要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的支持才能言之有据。由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坚持在主流意识的核心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提供的历史整体观视野下,争取获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5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方国学;汤因比文明形态史学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孙勇;刘庆丰;;科学发展观与政治合法性多元基础之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10 刘雨辰;;赋权与公共部门的合法性风险及其规避——基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孙中原;;兴危继绝 综合创新——《墨经辞典》的价值[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璐;;简述哈贝马斯科技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7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9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状振;;中国电视经营管理工作三十年机制流变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凤敏;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历史评价问题教学手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申在文;谈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07期
3 叶险明;;确立历史评价科学性的理论基础的三个重要逻辑环节[J];哲学研究;2008年04期
4 冷东;信息化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历史教学》(下半月)第104卷(2011年1~6期)总目[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6 曹世琥;韦郁芝;殷达熔;;历史教学必须拔去白旗插上红旗——批判徐德嶙在隋唐史教学中资产阶级观点[J];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10期
7 于春梅,刘淑梅;高师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理论观察;2003年02期
8 王红梅;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赵姗姗;;现代模式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翁有利;;科学发展观与历史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奎良;;唯物史观的当代课题(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王宏维;;论社会性别概念对唯物史观的推进(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萍;;更新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X;;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公式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学说[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8 魏影;;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9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10 张曙光;;现代历史的自我理解与自我批判——论唯物史观的重建[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2 于武;旗帜鲜明地捍卫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田居俭;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记者 马海涛;坚持唯物史观 繁荣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孙继民;唯物史观学术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红岩;唯物史观是破解中国历史奥秘的唯一钥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庞卓恒;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成就和挫折中寻求振兴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龚书铎;唯物史观 文化史观随想[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8 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6年
9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炯;吉登斯的早期思想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霞;《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
本文编号:87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87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