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斯卡拉皮诺的东北亚区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10:11

  本文关键词:论斯卡拉皮诺的东北亚区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斯卡拉皮诺 东北亚区域 国家关系 美国 发展


【摘要】:斯卡拉皮诺作为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影响了几代中国和西方的东北亚史学界。他长期研究中国问题与日本、朝鲜半岛和亚洲国际关系,尤其对东北亚区域研究有独特见解。针对斯卡拉皮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的研究范式、学术著作以及理论观点中不难发现,其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对于东北亚区域多年来的积极或消极、内部或外部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以及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发展现状。斯卡拉皮诺看到,东北亚区域间运用创新性的国内政策与国际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内各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并且决定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区域经济合作的成败,这对于我们全面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和中美关系,开拓中国人自己的战略思路都是有益的。此外,斯卡拉皮诺在看待东北亚各国未来趋势中,把美国对于该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作为其研究的重要参照这一点上是其研究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本文正文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四章: 第一章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背景。主旨是对斯卡拉皮诺关于东北亚区域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概括和更充分的理解,然而在论述斯卡拉皮诺的东北亚区域研究之前,有必要回溯他作为一名亚洲问题专家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与东北亚结下的不解之缘。本章主要内容为斯卡拉皮诺生平简介包括个人经历、学术生涯以及历史背景。生平与经历都围绕其东北亚区域研究来解析,这意味着斯卡拉皮诺关于东北亚区域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可能对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重点对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学术轨迹进行梳理。按照斯卡拉皮诺研究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阶段来划分,即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为时间断限进行层层分析。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局势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尽管由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导致的区域性紧张状态还存在,但各国关系仍呈现出比以往更有希望的前景和未来。同时这一段会以历史演变和观念变迁两个方面结合,借以阐述东北亚历史的变化和其研究观念的动态演变过程,从多方面由浅入深、结合多方面因素论述并总结斯卡拉皮诺对该地区问题的研究,使其研究意义变得其更加突出。 第三章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从东北亚区域内各个国家的整体认识外,重点描述他多年来对于中国、日本以及朝鲜与韩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事务等问题的关注和学术上的全面认识。这些东北亚主要国家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承接上一章对于东北亚区域的研究过程,以他专门性的研究为主,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以斯卡拉皮诺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斯卡拉皮诺,以期较全面地描述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内各主要国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在这个地区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最后总结出其研究的理论前提等具体主要方面或者稳定的部分,同时突出理论前提和认识前提。 第四章为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实践及影响,着重论述作为一名政策谋士,在他40岁时就主持了《康伦报告》(Colon Report)有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东北亚和对华政策的起草工作,以报告的内容和作用反映出当时美国对亚洲政策的动向等。随后,斯卡拉皮诺活跃于无数同亚洲相关的学术讲坛、政治论坛,研究和观察他的历年来为美中关系、美亚关系所提出的议题和策略以及他对未来东北亚区域的定位,对于我们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和中美关系,开拓中国人自己的战略思路,都是有益的。同样以解读历史文献的方式,,归纳分类关于斯卡拉皮诺的东北亚区域研究为美国政治现实的新需要新思路做出的决策性意见和建议,基于数据资料实证研究的方法将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问题梳理成型。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通过对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问题研究视角转变的原因,分析其研究的现实价值,尽管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但其对东北亚区域问题的认识,是我们更好的了解东北亚,理解美国对东北亚各个主要国家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对研究和学习世界历史,并且有利于培养科学、客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斯卡拉皮诺 东北亚区域 国家关系 美国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9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3
  • 第一章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背景13-20
  • 1.1 斯卡拉皮诺生平13-14
  • 1.2 斯卡拉皮诺的游学经历14-18
  • 1.3 斯卡拉皮诺眼中的东北亚与东北亚研究18-20
  • 第二章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学术轨迹20-26
  • 2.1 初步探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20-22
  • 2.2 变化调整(20 世纪七八十年代——20 世纪末)22-24
  • 2.3 深入视角(21 世纪初)24-26
  • 第三章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26-34
  • 3.1 关于中国26-28
  • 3.2 关于日本28-31
  • 3.3 关于朝鲜与韩国31-34
  • 第四章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评价34-42
  • 4.1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历史实践——《康伦报告》34-36
  • 4.2 斯卡拉皮诺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贡献与局限36-39
  • 4.3 斯卡拉皮诺关于未来东北亚区域的定位与思考39-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50
  • 作者介绍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秋;;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刘中树先生的学术研究之路[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法善;;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长雄;杨英杰;吴杨;孙艳梅;;强化共生合作理念推动东北亚区域共生发展[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刚;董博文;;东北亚区域木材进出口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英杰;孙长雄;;东北亚经贸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英姿;;东北亚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于勃;孙长雄;;序[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宝民;;浅谈黑龙江垦区在东北亚经济圈形成中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切入点[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在宪;;关于东北亚地区城市的多元文化[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9 龚克瑜;;中国对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努力和构想[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林治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俄韩经济合作及其影响[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亦卓;《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新路线图》中文版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记者 于雁宾 粘青;东北亚区域国际文化交流会议召开[N];吉林日报;2011年

3 梁春香;我看东北亚区域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赵晓光;为东北亚区域开放搭新窗口[N];商务时报;2008年

5 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 韩英珍;为东北亚区域各国提供快捷的物流通道[N];延边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玫君;东北亚博览会:继往开来的多赢平台[N];国际商报;2009年

7 闫晓燕 潘忠颖;沈阳举办2009东北亚发展论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秦政;国际盛会书写文艺华章[N];吉林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子阳;寻求新思路 拓展新领域[N];吉林日报;2009年

10 门家禄;沈阳建东北亚区域旅游圈 鞍山培育“旅游后花园”[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11年

2 田刚;东北亚区域林业经贸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宣琳琳;东北亚森林资源多中心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5 全洪镇;东北亚跨国地方间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禹;中国改革开放后延边州与朝鲜、韩国交流合作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刘洋;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物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宝宗;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璇;论斯卡拉皮诺的东北亚区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颖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共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契机态势和前景[D];苏州大学;2002年

4 千勇;建构中的东北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之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5 林圣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之政治环境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6 孙爽;东北亚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武星;构建东北亚政治互信机制及中国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7年

8 李艳霞;东北亚地区的环境安全问题[D];吉林大学;2007年

9 严辉华;新世纪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迎旭;从投资视角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9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929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