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Web2.0时代中国的新媒体公共外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1:07

  本文关键词:Web2.0时代中国的新媒体公共外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Web2.0 新媒体 公共外交


【摘要】:媒体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国对外公共活动重要的传声筒和发音筒,媒体在开拓沟通渠道、传递信息、消除双方误会、加深相互了解及塑造良好公共形象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已经难以离开媒体来进行独立的外交活动了。在现今Web2.0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飞跃发展,新媒体纷纷涌现,带来了超乎以往的信息传递体验。新媒体所具有的实时传播、全民传播、跨域传播以及去中心化传播等特质已经引领国际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在这里国与国直接信息的传播更为轻松、便捷、高效。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全新的公共外交的诠释方式也涌现出来,新媒体公共外交的话语优势也在日益凸显出来,并在逐渐改变旧的国际传播格局。现在,各个国家的普通民众都可以运用新媒体来发声,来沟通交流。比如,民众们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各式渠道发布观点和传递信息,供给公共外交的决策者们参考。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参与为国家间的合作、交流锦上添花,新媒体公共外交已成21世纪各国角逐民心和拓展公共关系的着力点,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新强国战略的基石”。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公共外交理论,然后梳理了新媒体和新媒体公共外交的概念,其中对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在Web2.0时代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的影响作出分析;接下来详细分析和归纳Web2.0时代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包括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基础、遇到的挑战以及问题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对于Web2.0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新媒体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这一部分借鉴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从主体、内容、客体、渠道等方面分别提出建议。主体上注重多元力量合力,注重民间智库、华侨华人、跨国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内容上注重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客体上深化受众研究、有效规避受众的情感墙;渠道上巧借海外媒体发音、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监管。
【关键词】:Web2.0 新媒体 公共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2;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0.2 研究现状10-13
  • 0.2.1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0.2.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0.3 研究方法13-14
  • 0.4 难点和创新点14-15
  • 1 理论概述和概念界定15-27
  • 1.1 公共外交理论概述15-20
  • 1.1.1 公共外交概念概述15-17
  • 1.1.2 公共外交理论范式17-20
  • 1.2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界定20-27
  • 1.2.1 新媒体的涵义和传播特征20-22
  • 1.2.2 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的影响22-25
  • 1.2.3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定义和特征25-27
  • 2 Web2.0 时代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7-36
  • 2.1 Web2.0 时代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意义27-29
  • 2.1.1 利于完善我国的外交体系27
  • 2.1.2 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27-28
  • 2.1.3 利于增进世界和平的力量28-29
  • 2.2 Web2.0 时代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基础29-31
  • 2.2.1 基础设施不断得以改进和加强29
  • 2.2.2 政策理念不断得以拓展和实践29-30
  • 2.2.3 人才队伍不断得以储备和壮大30-31
  • 2.3 Web2.0 时代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挑战31-33
  • 2.3.1 国际舆论挑战31-32
  • 2.3.2 新媒体技术挑战32-33
  • 2.3.3 新媒体传播挑战33
  • 2.4 Web2.0 时代中国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问题33-36
  • 2.4.1 施行主体单一33-34
  • 2.4.2 传播内容单一34
  • 2.4.3 外交渠道单一34
  • 2.4.4 受众定位不清34-36
  • 3 Web2.0 时代中国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发展建议36-45
  • 3.1 主体上注重多元力量合力36-39
  • 3.1.1 重视民间智库的作用36-37
  • 3.1.2 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37-38
  • 3.1.3 重视跨国企业的作用38-39
  • 3.2 内容上注重传播传统文化和中国梦39-40
  • 3.2.1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39-40
  • 3.2.2 阐明中国梦的价值40
  • 3.3 渠道上注重加强新媒体管理体制建设40-42
  • 3.3.1 巧借海外媒体发音40-41
  • 3.3.2 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监管41-42
  • 3.4 受众上深化研究注重规避情感墙42-45
  • 3.4.1 深化公共外交受众研究42-43
  • 3.4.2 有效规避受众情感墙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青岭;孙瑞蓬;;新媒体外交:一场新的外交革命?[J];国际观察;2012年05期

2 王斌;张萌;;公共外交2.0中的情感墙及其规避[J];对外传播;2013年04期

3 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4 时殷弘;权势的变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J];学术界;2001年05期

5 王琳;;中国互联网创新:我们仍在学步[J];中国新通信;2011年07期

6 王义桅;;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雷蔚真;[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荣杰;论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兴起及演变[D];云南大学;2012年

2 张文波;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44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044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