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的行为模式初探
本文关键词: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的行为模式初探
【摘要】:国家安全对国家来说极其重要,对国家安全目标的追求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又具有了新的拓展。追求国家安全的手段具有相似性。均势在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状态说、格局说、政策说和平衡说。作为国际政治领域最古老、最受瞩目、最受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它含义很多,定义也比较模糊,但是它的价值并未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降低。透过时代的窗纱,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抓住国际关系的本质规律,是国际政治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本篇文章从分析均势的内涵和国家安全的定义入手,梳理了均势历史发展中的不同意义和国家安全思想的历史流变,并对国家追求安全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模式进行考察,结合不同的均势条件下,对国家为安全所采取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总结,在梳理相关国家成败兴亡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与总结,并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均势类型:恐怖型均势、竞争型均势和合作型均势。然后通过考察历史上特定国家成败兴亡的历史史实,考察追求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对三种不同的均势类型—恐怖性均势、竞争性均势和合作性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国家安全的不同行为模式进行观察、分析、总结,推导出在恐怖型均势型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模式为:丛林法则、有敌无我、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竞争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模式为:国竞天择、强者为尊、横行霸道、左右逢源、国家相斗、不斩来使。合作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模式为:唇亡齿寒、福祸相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关键词】:国家安全 均势 行为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10-12
- 1. 问题的提出10-11
- 2.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之处12-14
- 1. 研究现状12-14
- 2. 本文创新之处14
- (三) 本文写作思路及方法14-16
- 1. 研究方法14-15
- 2. 文章结构15-16
- 一.均势及相关概念分析16-28
- (一) 均势与无政府状态16-21
- 1. 均势及其含义16-19
- 2. 无政府状态19-21
- 3. 均势条件21
- (二) 国家安全与均势文化、均势类型21-28
- 1. 国家安全21-25
- 2. 国家安全与均势的产生发展25
- 3. 国家安全与均势文化和均势类型25-28
- 二.不同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28-40
- (一) 均势、均势条件、均势类型之间的关系28
- (二) 恐怖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的行为模式28-33
- 1. 恐怖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行为的特点28-29
- 2.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安全关系及其行为模式29-33
- (三) 竞争性均势条件下追求国家安全行为模式33-36
- 1. 竞争型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行为的特点33
- 2. “百年和平”下的欧洲(欧洲国家追求国家安全行为模式分析)33-34
- 3. 克里米亚战争与普法战争34-36
- (四) 合作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行为模式分析36-40
- 1. 合作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行为模式36-37
- 2. 合作型均势条件下国家追求安全行为模式37-39
- 3. 总结39-40
- 三 寻求国家安全行为模式及其变迁原因40-44
- (一) 寻求国家安全行为模式和原因40-41
- (二) 寻求国家安全行为模式变迁的原因41-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论《伊利亚特》中的纯真人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周丽娜;;柏拉图理想秩序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3 杜满昌;莫岳云;;议事规则:发展会议民主的支点[J];法制与社会;2014年12期
4 程又中;陈瑞欣;;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基础[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5 周梦澜;;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现实基础及途径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孙德刚;邓海鹏;;大国在中东伊斯兰地区军事基地的获取方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展望;2014年05期
7 朱耀平;;从“哲学王”到“第七种政体”——柏拉图的政体理论的嬗变[J];武陵学刊;2014年05期
8 张勤;;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神话研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王旭东;;新疾病史学:生态环境视野中的全球疾病史研究(上)——跨学科整体综合探索的理论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10 柳艳华;;试析西欧早期行会民主精神形成的原因[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军;选举民主的困境及其超越[D];南开大学;2013年
2 杜玉生;哲学修行与品性塑造—福柯的古代哲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鲁先锋;网络背景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胡兆义;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刘树才;历史·社会·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路宝利;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施文辉;幸福的本质及其现实建构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8 欧家路;传统与变革:私权的话语与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石玮;美国新闻处在华活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10 余伟;历史证据[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8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08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