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22:04

  本文关键词: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缘文化 中国 东盟


【摘要】:当前,文化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并成为国际战略问题讨论的焦点,利用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是各国的一项战略选择。随着地缘学说研究的深入开展,地缘文化理论已成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东盟位于亚洲东南部,在地缘上处于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包括马六甲海峡等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与东盟山同脉水同源,长期保持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维护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目前,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积极合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文化上的合作还比较滞后,文化的认同是双方深入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建立互利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应该深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地缘文化交流,构建和实施积极的文化合作战略。相互信任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信任往往来源于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国与东盟地理相连,历史相通,这些有利条件说明中国与东盟有着先天的地缘文化共性,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将理论运用于发展双方各项合作的实践中。本文从地缘文化视角入手,梳理和挖掘中国与东盟之间文化共性,以此为理论研究基石探索中国与东盟的地缘文化战略。本文共分为六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文化、地缘文化的概念追溯理论渊源,分析理论研究现状,界定了本文地缘文化理论的含义。第二部分为深入分析比较了中国与东盟地缘文化的异同,阐述双方地缘文化共性对中国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地理相连、历史交融的东方文化共性和价值观。其次,阐述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共性中的积极因素给中国带来的有利影响。中国可以发挥血缘、族缘、语言等共性,转共性为优势推动中国与东盟加强文化合作,扩大中国在东盟国家间影响力。第三部分是全文的落脚点为实践部分,论述中国与东盟以共同的地缘文化为基础,构建与东盟的地缘文化战略。首先阐述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基本动因。其次,分析了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中国威胁论”等。中国应强调传统文化、整合现代文化,突显东方文化核心价值观,扩大中国在东盟国家间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平台,使其更好地为双方文化合作服务,从理论研究到实现经济创利。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链连接,推动文化产业更多的实现盈利,以文化促经济,实现互惠从而培育和加强“亚洲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地缘文化 中国 东盟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3-15
  • 第二章 地缘文化基本理论15-21
  • 2.1 文化的基本理论15-16
  • 2.1.1 文化的概念15-16
  • 2.1.2 文化的作用16
  • 2.2 地缘文化的基本理论16-21
  • 2.2.1 地缘文化的概念16-17
  • 2.2.2 地缘文化形成的原因17-18
  • 2.2.3 地缘文化的发展18-19
  • 2.2.4 地缘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9-21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的地缘文化特点及对双方关系的影响21-39
  • 3.1 东盟地缘文化的形成21-26
  • 3.1.1 东盟的形成、发展以及东盟的作用21-22
  • 3.1.2 东盟各主要成员国地缘文化概述22-26
  • 3.2 中国与东盟地缘文化的特点及比较26-35
  • 3.2.1 中国地缘文化的特点26-27
  • 3.2.2 东盟地缘文化的特点27-29
  • 3.2.3 中国与东盟地缘文化的比较29-35
  • 3.3 地缘文化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35-39
  • 3.3.1 地缘文化的相似性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有利影响35-37
  • 3.3.2 地缘文化的差异性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利影响37-39
  • 第四章 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演进、现状和问题39-51
  • 4.1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历史演进39-42
  • 4.1.1 从猜忌对立到缓和(1967-1991)39-40
  • 4.1.2 建立全面有效地对话框架(1991-1996)40
  • 4.1.3 加强双方睦邻互信(1996-2003)40-41
  • 4.1.4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2003年至今)41-42
  • 4.2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42-46
  • 4.2.1 政治领域互信加强42-43
  • 4.2.2 经济领域合作加深43-44
  • 4.2.3 安全领域合作增加44-45
  • 4.2.4 人文交流往来密切45-46
  • 4.3 地缘文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关系存在的问题46-51
  • 4.3.1 “中国威胁论”问题46-47
  • 4.3.2 排华、反华问题47-48
  • 4.3.3 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对东盟国家政策的影响48-49
  • 4.3.4 南海问题49-51
  • 第五章 地缘文化视角下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对策思考51-62
  • 5.1 加强经济合作,建立“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51-53
  • 5.1.1 建立合作机制,减少贫富差异51-52
  • 5.1.2 发挥地缘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52-53
  • 5.2 落实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53-54
  • 5.2.1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双边关系制度化进程53-54
  • 5.2.2 树立大国形象,稳定内外环境54
  • 5.3 促进文化交流,推进“亚洲价值观”的文化认同54-57
  • 5.3.1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54-55
  • 5.3.2 推动儒家文化与东南亚传统文化的融合55-56
  • 5.3.3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56-57
  • 5.4 提高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57-58
  • 5.4.1 建立健全的产业机制57-58
  • 5.4.2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58
  • 5.5 采取积极灵活策略,妥善处理南海问题58-62
  • 5.5.1 立足和谐文化,树立大国形象58-59
  • 5.5.2 挖掘历史文化,维护民族感情59
  • 5.5.3 维护南海主权,建立对话机制59-60
  • 5.5.4 发挥东盟作用,建立磋商平台60-62
  • 第六章 结束语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66-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彦;;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赵来文,卢德焕,郑岩;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6 孟立君;;论影响我国边境安全的非传统因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7 王亚宁;;论我国边境安全战略的特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8 薛国凤;余咏梅;;依附论中的关怀——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8期

9 甄学宁;郑小贤;何露;;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的机制及其优化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翠霞;;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9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韩玉洁;跨文化交际与中韩/韩中旅游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芸;韩剧成功原因探析及对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青;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林继童;冷战后的中澳关系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王凌云;上海女大学生“韩版”服装购买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于丛;论冷战后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大国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0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100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3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