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俄公共外交:文化与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1-04-20 21:12
  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界正在经历一场重要变革,在世界政治和国际生活中出现新的趋势与挑战。例如全球化、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因此,公共外交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作为最有效的软权力因素之一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们,能够以和平的方式为各国赢得更多的权力。 然而,尽管公共外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但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者们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正如来自于南加州大学中心公共外交负责人R.S.Zaharna所指出的那样:“公共外交几乎在每一个关口都有所涉及,从愿景、政策到实践。”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失去与自身文化的联系,而迅速成为全球化世界中的一份子。但是随着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自身文化细节的深刻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都至关重要。如果早期文化被普遍归结为引起冲突的差异因素,那么现在它更像是和平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工具。语言,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支撑着国家内部信息的创造与流通。它的派生物,教育系统和各种文化机构等这些文化要素,作为公共外交的基础元素被考虑在内。这些元素高度相关联,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也应成为任何国家区别于他国的特有的“颜面”。 美国传统强调文化作用的公共外交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现实需求。这促使了另一种基于承认文化差异与将智力遗产考虑在内的非西方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和俄罗斯更注重公共外交中无可替代的文化维度的作用,这一观点,毫无疑问前途光明。因为俄罗斯和中国不止一次证明,尊重文化差异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友好国际关系的维系,这也是高层领导人重视文化作用的原因之一。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的公共外交范式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建立的,不过他们也同样适用于国际舞台上不同机制的国家提升自身的形象,具有不同程度的灵活性。 尽管中国就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方面制定了公共外交的主体部分,俄罗斯也直到新千年之初才摆脱历史上最严重的全面危机,使公共外交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中国的公共外交注重对“软权力”概念的使用,与其相对应的,它的目标是成为和谐世界中重要的一员,在这里各国不允许干涉他国内政。对于俄罗斯方面,尽管他一贯宣称自己想通过“硬权力”来影响他国,但是俄罗斯的公共外交也试图努力打造国家新的正面形象。 各个国家的公共外交成员在研究、制定和执行公共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大致相同,但是中国的公共外交体系似乎更加的结构化,因此在国内外政策的关联度方面比俄罗斯做得更好。 公共外交作为非国家行为体在俄罗斯和中国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大致塑造了公共外交的文化领域,并且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孔子学院作为主要的国际语言机构,不仅满足了外国人想学习汉语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与此同时,建于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斯拉夫民族大学根据俄罗斯的标准培养了专家,提供高等教育,从而促进未来俄罗斯利益的获得。 在留学生的协助下,中国和俄罗斯不仅增进了两国在教育、文化和科学方面的交流,而且促进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友好展开。一些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语言感兴趣并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然而在俄罗斯的相似的学科对于外国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因此,得出结论,即俄罗斯在促进自身文化的海外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两国充分运用公共外交中文化这一工具,积极有效地举办大型国际活动。俄罗斯和中国在主办奥运会方面做的一样好,展现出了它们热情好客和信守诺言。但是,俄罗斯和中国所发生的扣押事件是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文化作用的结果。 谈到中国和俄罗斯公共外交途径之一的大众媒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不同国家,其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在这20年间(1990s-2010s),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紧紧抓住大众媒体传播的机会。然而俄罗斯更加侧重后苏联国家的俄语媒体传播,中国侧重于全球性的传播方式。设立英文媒体,不仅面向海外的中国团体,而且面向外国观众。相比于国家控制较严格的俄罗斯,中国媒体对于海外国家形象的塑造似乎起到了更加有效的作用。 在全球媒体领域主要代表俄罗斯和中国的媒体巨头分别是“今日俄罗斯”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今日俄罗斯”成立于2005年,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历史则可追溯到1958年。这两个网点运行着众多网址,使他们有机会在世界各地赢得更多的听众。尽管如此,“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员工更加专业,海外分社也多于俄罗斯,同时它的技术支撑也强于俄罗斯。但是更显著的不同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播出的范围更加的多元化,当我们考察文化内涵的时候将会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该专题节目不仅在数量上超过新闻节目,而且覆盖面积也很大,与此相反的新闻节目应努力扩大世界事务的覆盖范围。推广中国文化是展示中国软权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相比之下,“今日俄罗斯”没有提供关于俄罗斯文化的大量信息,因此不能引起众多外国观众的兴趣。 因此,公共外交的文化维度依然存有大量的未勘探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包含相互关联的众多要素。中国和俄罗斯仅仅完成了在国际舞台上运用软权力来推动国家利益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中国在了解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有效运用公共外交政策方面遥遥领先。俄罗斯正逐步的向前推进,但是它依旧需考虑其优先事项是要强行将自身利益施加到邻国身上还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构建和谐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22.35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1 Cultural Dimension of Public Diplomacy Culture inglobalized politics
    1.1 Culture in globalized politics
    1.2 Culture,Soft Power and Public Diplomacy
Chapter 2 Cultural aspect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modernChina and Russia
    2.1.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at the current stage:soft power characteristics
    2.2. Cultural aspects of Russian Public Diplomacy
Chapter 3 CCTV and Russia Today as instruments of Chineseand Russian Public Diplomacy
    3.1. Mass Media as an instru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3.2. Comparing CCTV and Russia Toda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2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3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4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5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9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10 叶靓;邵育群;;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美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霞;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3 龚涛;中国公共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樊蕾;试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与国家形象的塑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胡婷婷;英国的公共外交(1997-2009)[D];外交学院;2010年

6 郑舒婷;试析中国对美国的公共外交[D];暨南大学;2011年

7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亮;中国公共外交析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刘炳香;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韩子玉;论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77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177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