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
本文关键词:默克尔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和德国均摆脱了冷战的格局,都逐渐地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就中国而言,从最初的被国际所抛弃,到现在出现改革开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在世界上也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市场巨大、资源丰富、和平崛起的方式以及良好的多国全方位的沟通、交流等,都突显出中国不可小觑的全球政治经济实力。 德国在统一全国之后,国家的综合实力呈现出飞速地上升趋势,也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恢复以往大国的影响力。科尔、施罗德等历届总理以及当下执政的默克尔总理,都非常注重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落实。其目的都是为了德国本国的国家利益。但中德原来良好的外交关系却在默克尔任职时期出现了低谷:默克尔开始干涉中国在人权、西藏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更让中方难以接受的是,默克尔居然在总理府接见了藏独分子达赖,这无疑使中德双方的外交达到了冰点。 本论文正是对此课题展开了比较系统化的研究。在对默克尔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背景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后,分析了默克尔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与曲折性,平行化地对照了科尔以及施罗德德国总理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施罗德时期,他所信奉的是“经济外交”,因而在他执政时期,中德外交关系进入到亲密无问的友好阶段。施罗德也被中国很多的媒体亲切地称呼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以及最受中国人所欢迎的德国友人。而默克尔上台则奉行的是“价值观外交”,将原先的“经济外交”让位于政治。在经过了初期的政治外交政策之后,默克尔对华外交政策展开了一定的调整,包括遏制中国的崛起、接触政策以及西藏问题上的偏见等。 其次,本论文对默克尔政府所采取的对华外交政策展开了多元化的解读,主要包括观念性的解读、政治性解读以及经济性解读三个方面。既对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通过返归德国传统外交的观念加以研究。而默克尔个人的政治性原因、德国政党政治所产生的影响都是默克尔外交政治性解读的几个方面。美元冲击的作用以及中德经济关系的对立关系又是造成其经济的主要原因。当然,在笔者看来,这种价值观的本质是不利于两国的外交顺利进行的。不但是悖逆主流价值的,同时也会对两国关系造成极大的危害。 事实上,在当下国际化的环境背景下,中国和德国的外交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需的。不但是经济利益上的相互沟通、交流,很多政治议题也都需要彼此的合作双方都要抛弃以往陈腐的冷战思维,借助于互相尊重以及不带偏见的态度,来促进两国全方位的交流,进而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价值,营建双赢的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5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武;战后初期苏联对华外交策略原因浅析[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张宇权,郭经延;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3 严圣禾;;探寻理想的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访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J];南风窗;2008年10期
4 那朝英;;金融危机背景下日本对华外交前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刘利华;;21世纪初期日本对华外交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2期
6 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7 刘建华;于水欢;;“多边施压”:美国对华外交策略新动向[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10期
8 张世敏;日本侵华十五年间苏联对华外交一瞥[J];党史文汇;1996年01期
9 王顺利;论日本推古朝的对华外交[J];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04期
10 郭树勇;钮菊生;;70年代苏联和90年代俄罗斯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及对华外交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京春;;关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外交[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全;安倍对华外交可能趋向务实[N];解放日报;2012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学者 蔡亮;安倍对华外交的目标与路径[N];东方早报;2013年
3 镜武 日本前大使 前帝京大学教授;安倍对华外交关键词[N];东方早报;2013年
4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菅政府对华外交缺乏合力[N];东方早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黄立俊;木寺昌人出任驻华大使 日本对华外交混乱依旧[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6 庞中英;冷观美国对华外交[N];华夏时报;2001年
7 ;日本:挤上对华外交末班车?[N];世界报;2010年
8 本报专稿 陈思;中美跨太平洋格局渐清晰 韩国空前重视对华外交[N];世界报;2009年
9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李明波;日本“少壮派”走上前台 对华外交出现两个误判[N];广州日报;2011年
10 时殷弘;全球权势政治秩序的解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函奇;冷战后宗教与美国对华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海斌;冷战后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康汝岭;冷战后越南对华外交政策调整的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李杨在;试论柯立芝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D];兰州大学;2009年
4 季伟;印度98年核试验以来的对华外交政策[D];外交学院;2010年
5 陈翠平;浅析美籍华人对美国对华外交决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7 付有强;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及其演变[D];四川大学;2004年
8 潘凤(Fuangfoo Panooj);泰国与老挝对华外交政策转变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钱锦;21世纪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政策探究[D];外交学院;2014年
10 姜咪红;日本民主党对华政策探析[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80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28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