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26 11:02

  本文关键词: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07年

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分析

潘小亮  

【摘要】: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1953年9月-1964年10月,本文所指的时期为大多学者认为的“中苏全面合作时期”,即1954年-1957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发生显著变化,变化之一,即是改变斯大林时期对华政策。它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国际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对苏联对华政策转变的背景进行叙述和分析,旨在说明它政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标志着对华政策调整的开始。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团访华,使苏联对华友好政策发展到顶峰。此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中苏关系出现新局面。论文最后通过对苏联对华政策调整的因素进行分析,透视出苏联对华政策的本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512.5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前言6-8
  • 一、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8-20
  • (一) 斯大林时期不平等的中苏同盟8-13
  • (二) 赫鲁晓夫上台对华政策的调整13-20
  • 二、中苏关系新局面20-28
  • (一) 政治相互支持20-21
  • (二) 经济广泛合作21-24
  • (三) 军事共同发展24-25
  • (四) 文化与科学技术全面交流25-28
  • 三、苏联对华友好政策因素分析28-38
  • (一) 冷战态势的影响因素28-29
  • (二) 中苏国家的因素29-34
  • (三) 赫鲁晓夫与毛泽东34-38
  • 结语38-39
  • 注释39-45
  • 参考文献45-48
  • 中文摘要48-51
  • 英文摘要51-55
  • 后记55-56
  • 导师及作者简介5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美兰;关于中苏两党在“三和”路线上分歧的由来[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01期

    2 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2期

    3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4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4年03期

    5 钱澄;试论赫鲁晓夫的外交风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康·伊·科瓦利;李玉贞;杜华;;关于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会谈[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03期

    7 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立海;近二十年重庆谈判研究述评[J];北京党史;2002年06期

    2 孙国军;;八十年代以来赫鲁晓夫研究述评(三)[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隋福民;;从世界经济史视域看中国现代经济发展[J];西部论坛;2010年06期

    4 卿定文;建国前后中国对前苏联经济资源的利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张飞虹;;刘少奇外交活动与思想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1年01期

    6 蒲国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性格冲突与中苏大论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5期

    7 张海星;;中苏(俄)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当前启示[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8 苏若林;唐世平;;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J];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9 蔡朝晖;张云健;;苏联与中国内战的爆发[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3期

    10 刘荣刚;;新中国三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郁慧;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金朝晖;中国政府解决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研究(1949-1971)[D];浙江大学;2006年

    4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8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周树辉;毛泽东的苏联(俄)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强;论中印边界博弈中苏联外交的“错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义军;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农业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微娜;战后至建国前美苏对华政策演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新涛;试析1956-1964年的中苏分歧与论战[D];河南大学;2002年

    6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8 靳孔胜;中法建交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述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9 柳德军;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冲突的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J];党的文献;1999年05期

    2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蕊;东欧剧变中的苏联因素[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朱文友;押解溥仪——一个苏联将军的回忆[J];人民公安;2001年03期

    3 郑又贤;略论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潘正祥,詹德斌;苏联瓦解的文化因素[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5 李新华,魏建国;美国与北约对苏联的输油钢管禁运[J];世界历史;2002年03期

    6 李丹慧;新疆苏联侨民问题的历史考察(1945—1965)[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7 王炳毅;苏联出兵东北前夕苏日外交战揭秘[J];档案时空(史料版);2004年05期

    8 曹卫平;;20世纪后半期东盟国家与苏联的关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杨荣;季正矩;;经济建设的成败与苏联的兴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6期

    10 V.O.别恰特诺夫;褚国飞;;挫折中的运用:冷战初期的苏联对外宣传(1945—1947)[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成章;;苏联缘何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孙永芬;;对苏联解体原因中高度集权政治因素的再认识[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吴嘉蓉;;论苏联在时代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及其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在虎;房铠;高龙彬;;英美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述评[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6 栾景河;;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与思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7 徐艳玲;;苏东剧变的全球化原因探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姚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李玉贞;;国民政府同苏联的最后博弈者——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与斯大林的谈判(1945~1946)[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10 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南庄;[N];国防时报;2011年

    2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N];世界报;2009年

    3 徐元宫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宋乔文;[N];国防时报;2010年

    5 柳玉鹏;[N];中国国防报;2010年

    6 本报专稿 木子;[N];世界报;2009年

    7 杨恕 口述 早报记者 陈良飞 整理;[N];东方早报;2011年

    8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教授 梁柱;[N];光明日报;2011年

    9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成;[N];东方早报;2011年

    10 南京政治学院 卢继元;[N];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英;1945—1948年苏联在北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琼;苏联、阿富汗、美国:1979—1989年三国四方在阿富汗地区的一场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子晖;冷战时期的美国苏联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晓秋;苏联兴衰的民主视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延龄;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左凤荣;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海芬蕾;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学礼;在苏战俘问题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奥蕾;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苏联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公擎;苏联与朝鲜战争[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侯建颖;论苏联联邦制的变形及苏联的解体[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肖洪;试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政策演变[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肖绚;论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出动[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苏栋;苏联利用西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利花;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研究(1949-195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强;论中印边界博弈中苏联外交的“错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相互制约:联盟管理的核心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27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2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