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
本文关键词: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家形象塑造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同时也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对国家形象的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等层面。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构建国家形象的实践,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的构建、推广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不懈的外交努力等,都值得关注并进行学理阐释。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塑造 中国外交 外交战略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塑造国家形象,历来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的过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回顾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嬗变,对形成新的中国国家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锐;;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王荣科;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孙金华,张国富;邓小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建中;;社会转型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操申斌;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黄伟,王维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张奇才;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合敏;;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论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标准的思想[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2 徐葵;;高放苏联剧变研究评析[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俊梅;杨蓓;;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洛汶;;新时期弘扬铁军精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5 陆仁权;;重温陈云党员权利理论尊重和保障党员权利[A];学习陈云党建思想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中国;;论陈云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贡献[A];学习陈云党建思想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5年
7 唐强奎;;论政治整合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董祥林;;试论高校学报改革[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10 钟德涛;;完善政党制度 建设政治文明——关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创新的思考[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庄杰;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蔡道通;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尚宇红;唐太宗的君德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王晓林;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少军;论有限政府[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贺益民;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的人才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晓红;邓小平社会调控思想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林;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年
10 王斌;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谦;;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问题初探[J];前线;1988年07期
2 宋以敏;;《苏联外交反思》简介[J];世界知识;1989年15期
3 李阁楠;;国家观与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J];日本研究;1993年01期
4 陈耀春,杨东风,朱海风;论政府国际公共关系的特点和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1994年11期
5 王仲莘;论邓小平的中国形象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6 ;进一步加强改革宣传[J];内蒙古宣传;1994年04期
7 陈华莹;理所当然的重点[J];人民公安;1994年01期
8 ;一位美籍华人致两部影片导演的信件[J];政工学刊;1994年06期
9 岳永红;从苏联神话到新俄罗斯神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的社会政治心理历程[J];国际观察;1995年04期
10 牛建国;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刚;邱云华;;浅议科技期刊编辑思想[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2 于新恒;;决胜未来的领导艺术——论邓小平领导思想与艺术特色[A];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3 范国强;;提高科技水平 改善安全状况——兖州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体会[A];中国老科协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加萍;;关于改革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的探索[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5 王晓梅;;再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语言艺术[A];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刊暨2001年度获奖优秀理论文章调研成果汇编[C];2003年
6 黄忠优;;由“博物馆难抵游戏厅”引发的话题[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7 袁祖社;;“公共精神”教育:培育与建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之不可或缺的理论维度[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9 杨丽芳;;体育竞赛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管理对策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刘敬;刘衍聪;;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邃;《国家形象论》[N];人民日报;2000年
2 苗晓;让出境旅游市场再现艳阳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岳光平;质量代表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N];中国轻工报;2000年
4 记者 高进;对服用禁药者绝不姑息[N];中国体育报;2000年
5 杜一力;旅游业发展与奥运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阎兴宇 何旭;法学教授谈新《法官法》[N];重庆日报;2001年
7 令羽;艺术的国家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令羽;锻造艺术的国家形象[N];中国艺术报;2002年
9 ;艺术的国家形象[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高浩荣;韩国经济复苏在望[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滕琪;以位格为中心的塑造[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复旦大学;2005年
3 尹盛焕;中国消费者对韩国产品选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8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形象的历史贡献[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2 李瑛;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主权问题[D];郑州大学;2002年
3 王敏;试论如何利用互联网络改善我国英语对外传播[D];厦门大学;2002年
4 熊长论;美国新闻杂志中的中国形象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5 黄斌;论大众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暨南大学;2003年
6 胡征宏;中国高等学校形象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7 邓天颖;新闻框架与国家形象[D];河北大学;2003年
8 马俊;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腾华;我国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本文关键词: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