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安全体系与台湾问题
本文关键词:日美安全体系与台湾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美安全体系的涉台机制在过去60余年中逐步发展,主要涉及新旧两个《日美安全条约》的"远东条款"、1969年《尼克松—佐藤荣作联合公报》的"台湾条款"、新旧两个《日美防务合作指针》。日美涉台安全机制具有干涉中国内政的性质,其特点有三:(一)这些涉台机制在日美协商中逐步发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二)日美协商台湾问题时,美国主动、日本被动的模式尚未改变,但是日本的主动性增大;(三)日本更紧地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武装干预台湾问题的意图和能力增强。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关键词】: 日美关系 日美安全体系 日美涉台安全机制 台湾问题
【分类号】:D871.2;D831.3
【正文快照】: 当今世界,只有美国和日本既有能力又有意图武装干预台湾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沿东亚大陆的岸外岛链(日本、琉球、中国的台湾、菲律宾)建立了一道围堵新中国的“防线”。冷战结束后,美日仍千方百计地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设置障碍。不断加强日美安全体系的涉台机制即为一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扬;;东亚区域合作的症结与出路[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2 李文;美国与东亚在经济安全领域的相互认知[J];当代亚太;2000年09期
3 荣丽华;探讨东亚大市场一体化的制约性因素[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4 王帆;美日经贸关系与美日联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于铁军;《美日联盟:过去、现在与将来》中译本所存在的问题——兼谈学术著作的翻译质量[J];国际论坛;2002年01期
6 汪伟民;;持久的不均衡:战后美日、美韩联盟比较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7 杨扬;;东亚区域合作的症结与出路[J];和平与发展;2008年03期
8 杨扬;戴辉礼;;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任晓;;90年代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J];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00期
10 邓峰,宋开春;试析1955年美日关税谈判[J];史学集刊;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门晓红;当代日本社会主义思潮[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清淑;克林顿与小布什对华政策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龚凯;20世纪80年代日美汇率冲突及对中国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光;;一本书震动日美关系[J];世界知识;1990年11期
2 杨伯江;;日美关系的特征及其中近期走向[J];现代国际关系;1990年02期
3 冯昭奎;日美关系:从战后到冷战后[J];美国研究;1996年03期
4 蒋立峰;;问诊“泉·麻”惧美症[J];日本学刊;2006年01期
5 樊勇明;;铃木在日美关系和国内政局上面临考验[J];国际展望;1981年12期
6 马丁·L·拉萨特;李强;;中美战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1988年04期
7 许梦;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3年11期
8 吴献斌;;美国在台湾玩翘翘板——在两岸关系和全球战略上,它都显示出对中国的两面性[J];四川监察;1999年10期
9 沈己尧!美国;谈《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J];台声;2000年04期
10 王凤歧;;神圣的原则 崇高的使命[J];实践;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远;王江鹏;;日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关于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几点认识[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2 阿马杜·瑟库;;尼日尔与中国的关系[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叶张瑜;;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战略思想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福同;;从香港回归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苏城乡;侯德贤;;台湾问题——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探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6 柳成焱;;台湾问题的解决绝对不允许无限期拖延——关于对十六大报告的庄严宣告和中台办国台办发表的“5.17”严正声明的背景分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严冰;小石;;中共三代领导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及发展[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8 孙云;;美日台海政策新动向[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9 李鹏;;中美关系战略新定位下的台湾问题[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10 高燕;;毛泽东对台统一战线思想述论[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美日互赠大礼 继续重视同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江冶;日美关系有待牛肉考验[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倪旅泉;日美关系的“成熟”[N];解放日报;2007年
4 上海交大 环太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日美关系进入转型期[N];东方早报;2009年
5 ;日美关系的“秋天”来临[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6 三眉;日美关系:日本从“小妾”变成了“情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马小宁;牛肉“搅局”日美关系[N];人民日报;2006年
8 宫秀川;奥巴马访日:日美关系龃龉不断[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早报记者 俞懿晗;日美同盟有利邻国关系?[N];东方早报;2005年
10 于青邋本报驻美国记者 唐 勇;安倍着力修补日美关系[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2 金龙河;两岸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明庭权;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6 王勇;地方因素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7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少萍;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春燕;中美台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回顾与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伊丽;台湾问题的日本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沙进朝;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对台湾问题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5 谭新全;试析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青岛大学;2005年
6 赵卫华;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自强;试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台湾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光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吉林大学;2009年
9 朱婷;“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与台湾问题的解决[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10 杜明才;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日美安全体系与台湾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5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