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及其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7 00:25
【摘要】:冷战结束后,随着昔日的主要敌人——苏联军事威胁的消失,美日两国的内部矛盾渐渐浮上水面,美日同盟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对此,美日两国在重新考虑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及为保障各自的利益所需要推行的各项政策后认识到,基于两国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及相同的价值观念,需要对美日同盟关系进行调整以使其适应冷战后世界形势发展德的需要。 本文在回顾美日同盟演变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冷战后美日同盟强化的背景、过程、原因及其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对策,以期尽可能清晰准确地把握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变化轨迹。 本文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叙述美日同盟的历史回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美日同盟的形成过程以及经历的一次重大修改。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安保体制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关系的确立。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经历了第一次重大修改,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是依赖美军保卫的基本框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章分析了美日同盟重新定义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美日同盟是在美日双方经济摩擦愈演愈烈和日本的离美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进行重新定义的。虽然两国在经济领域的摩擦不断加剧并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双方寻找利益的交汇点,采取措施协调矛盾,巩固同盟关系。以1996年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和1997年9月23日双方公布的重新修订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为标志,美日完成了重新结盟的一系列的政策操作。 第四章论述了美日同盟对中国安全带来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美日安全合作范围的扩大将中国的台湾海峡及南中国海海域包括在内,以及重新定义的美日同盟将联合部署TMD作为加强军事同盟的重要步骤。这给中国安全带来极大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波;张景全;;朝鲜半岛新危机与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新变化[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2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安全外交室课题组;;日本大地震,震动亚太国际关系[J];世界知识;2011年13期

3 季澄;樊继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附带效应[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04期

4 赵贝佳;;浅议中国经济的崛起引发美日调整对华政策的因素及其挑战[J];未来与发展;2011年06期

5 王晓波;陈斌;;冷战后美日韩联盟体系与中国[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传剑;;日本的南中国海政策:内涵和外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亭亭;;美国世界战略重点东移的原因及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1年04期

8 李薇;;对2010年中日关系的看法和改善两国关系的建议[J];日本学刊;2011年01期

9 高丰艳;;东北亚安全困境评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筱罡;;美日同盟的军事指向性对台海问题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2 王泰平;;日本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取向[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3 林晓光;周彦;;菅直人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日美、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4 吴健;;第十五讲 《帝国主义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美日同盟欲构筑“中国包围网”[N];文汇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任孟山;日本站在千年岔路口[N];华夏时报;2011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刘江永;反对国际暴力 倡导和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王欢;日美将制定新共同战略目标主要针对中朝[N];国防时报;2011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东欧中西亚研究所 余建华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吴前进副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刘鸣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东欧中西亚研究所 李秀石副研究员;对外开放:新形势 新因素 新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军妮;剑指中国,日本意欲何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孙佳华;朝核:东北亚难题六方求解[N];解放日报;2003年

8 苏北;反恐斗争整合大国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王欢;日媒:日韩应合作应对中国“军扩”[N];国防时报;2011年

10 本报专稿 周邦民;日美密谋对付中国[N];世界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孔晨旭;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卓武;美国因素与日本“修宪之争”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4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赵葆珉;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7 娄伟;中国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秩序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8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勇;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燕;美日同盟的重新定义及其对中国安全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5年

2 刘靖南;冷战后美日同盟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泽鑫;“9·11”事件以来美日同盟关系及其走向[D];辽宁大学;2011年

4 李想;同盟的双重性与冷战后的美日同盟[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文鹤;美日同盟对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6 李博远;新世纪以来美日同盟的调整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7 缪胜杰;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要伟;冷战后美日同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9 刘凤青;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中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孙晶磊;试论美日同盟安全协商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02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02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