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例外论”刍议
本文关键词:“中国例外论”刍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有一例外论的存在,不过迄今尚未有专著论述。作者尝试对中国例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缘起做了粗浅论述,并通过将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对比来解释其政策意义。中国例外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华帝国具有一种以华夏中心论、仁厚和平论及等级包容论为特征的对外关系普世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具有以革命中心论、大国使命论及中国道德论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例外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具有以新型大国论、仁厚和平论及和谐包容论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关系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相比,中国例外论的明显特色是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同时,作者尝试勾勒出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光谱,并将中国例外论置于其中考察其意义。这一思想光谱主要由旧现实主义、冲击型民族主义、新现实主义、传统主义、例外论及制度主义六大思潮构成。中国例外论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种规范性理论,一种需要与当代中国外交其他五大思潮相竞争的理论与政策思想。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国例外论 中国外交思想 中国普世论 知识人
【分类号】:D8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对外政策研究学者长期以来就认识到中国具有一套独特的外交原则,而且这一特殊性可能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关。然而,将这一现象以“中国例外论”之概念论述者极少。虽然中文文献有时候会提及中国例外论,①但少有专门著述。②英文的文献亦如此。例如,巴里·布赞(B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洲;;在崛起背景下构建中国自己的外交哲学[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2 丁孝文;“中和”思想与中国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3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3期
4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段爱明,张建新,彭长康,莫凤英;关于“假球黑哨”成因的文化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3 朱国伟;略论周、淳之争的缘起——也谈焚书坑儒发生的原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4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夏红卫;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刘怡;杨长ng;;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舸;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8 刘忠良;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9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郭建宁;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久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潘敬国;;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金冲及;;新中国的第一年:写在国庆55周年之际[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寿春;;周恩来以和平外交争取国际和平环境的成功经验[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潘敬国;张颖;;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转变[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勉励;;毛泽东与新中国对外谈判建交工作的开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石善涛;;建国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一个中国”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9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胜;试论影响印尼华侨华人的政治与文化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2 韩林;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年
3 高涛;国家利益与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D];河南大学;2001年
4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2 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J];当代亚太;2007年04期
3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J];国际观察;2005年04期
4 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2期
5 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J];世界历史;2003年06期
6 时殷弘;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门洪华;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8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年01期
9 阎学通;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分析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2期
10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治浩;邓小平与中国外交思想的转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丁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指导思想[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10期
3 毛里和子;白涛;;由关键词看中国外交[J];对外传播;2009年09期
4 陈广猛;;论思想库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陈以定;;中国外交观念演进的话语视角[J];长江论坛;2011年05期
6 杨守明;程又中;;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思想中的传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叶自成,庞s,
本文编号:262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6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