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转变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6 05:0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和大国之间的关系产生过数次重大波折不同,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虽然经历了几次波及范围较广的调整过程,但总体说来相对稳定。尽管如此,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数量众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所以这几次调整对中国外交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从多方面探究这些调整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引入意识形态对外交决策影响的分析机制,试图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中国对第三世界关系调整的内在原因,意在为中国外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也供参考的分析视角。本文的第一章阐明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并解释了意识形态从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第二章到第五章以时间为顺序,按发展阶段分析从建国前后到冷战后的今天,意识形态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的影响。在每一章,首先对不同阶段中国外交的意识形态因素进行回顾和分析;然后指出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决策者如何界定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利益;再者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党际外交等方面来说明这种利益判断又会怎样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看清意识形态在中国外交中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它对中国的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具体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应该用发展的眼光...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外交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界定
一、意识形态定义的发展
二、意识形态的要素构成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
二、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三、意识形态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初识
第一节 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二、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三、"中间地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支持
二、对民族国家的经济援助
三、联合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
第三章 强烈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的强意识形态
一、中苏大辩论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思想
二、中国国内的"左"倾思想与"世界革命"路线的提出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一、中国加大对亚非拉各国反帝反殖斗争的支持力度
二、中国倡导建立反美统一战线
三、党际外交严重受挫
第四章 "三个世界"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对第三世界认识的升华
第一节 "三个世界"思想的内涵
一、"三个世界"思想的提出
二、邓小平对"三个世界"思想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三个世界"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第三世界外交
一、中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中国同第三世界政治关系的新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党外交的新局面
第五章 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外交中的弱化
一、党的"十二大"对意识形态的新认识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中国力主淡化意识形态因素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表现
四、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时摒弃意识形态因素
第二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利益
二、中非经济合作的新发展
第三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关系不断加强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利益
二、冷战后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非携手 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J]. 李慎明. 西亚非洲. 2007(03)
[2]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布局[J]. 张清敏.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01)
[3]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历程的丰碑——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述评[J]. 齐国强. 国际经济合作. 2006(11)
[4]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J]. 李安山. 西亚非洲. 2006(08)
[5]中国对外援助的五大关系论——基于问题意识的一种解读[J]. 陈金明.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6(04)
[6]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对外政策[J]. 郭鸽. 太平洋学报. 2005(12)
[7]后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第三世界[J]. 杨保筠. 新视野. 2005(04)
[8]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外延[J]. 章一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9]邓小平与“三个世界”理论[J]. 张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及对中国政策的思考[J]. 杨福昌,张清敏. 国际问题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140804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外交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界定
一、意识形态定义的发展
二、意识形态的要素构成
第二节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判断
二、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三、意识形态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民族殖民地理论与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初识
第一节 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二、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三、"中间地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
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支持
二、对民族国家的经济援助
三、联合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反帝、反殖
第三章 强烈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的强意识形态
一、中苏大辩论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思想
二、中国国内的"左"倾思想与"世界革命"路线的提出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一、中国加大对亚非拉各国反帝反殖斗争的支持力度
二、中国倡导建立反美统一战线
三、党际外交严重受挫
第四章 "三个世界"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对第三世界认识的升华
第一节 "三个世界"思想的内涵
一、"三个世界"思想的提出
二、邓小平对"三个世界"思想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三个世界"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第三世界外交
一、中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中国同第三世界政治关系的新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党外交的新局面
第五章 意识形态影响的弱化与中国—第三世界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外交中的弱化
一、党的"十二大"对意识形态的新认识
二、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中国力主淡化意识形态因素
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时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表现
四、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时摒弃意识形态因素
第二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利益
二、中非经济合作的新发展
第三节 冷战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关系不断加强
一、重新认识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利益
二、冷战后中国的周边安全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非携手 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J]. 李慎明. 西亚非洲. 2007(03)
[2]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布局[J]. 张清敏.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01)
[3]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历程的丰碑——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述评[J]. 齐国强. 国际经济合作. 2006(11)
[4]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J]. 李安山. 西亚非洲. 2006(08)
[5]中国对外援助的五大关系论——基于问题意识的一种解读[J]. 陈金明.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6(04)
[6]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对外政策[J]. 郭鸽. 太平洋学报. 2005(12)
[7]后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第三世界[J]. 杨保筠. 新视野. 2005(04)
[8]中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外延[J]. 章一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9]邓小平与“三个世界”理论[J]. 张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及对中国政策的思考[J]. 杨福昌,张清敏. 国际问题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140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140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