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应用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11 16:18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几十年的运用和多次重大国际风波的严峻考验,已被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为我国成功地开展对外工作、打开对外交往的新局面、树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形象和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天,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为我们高举“和平崛起”的旗帜指明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新时期我国国际战略的政策和方针奠定基础。 本文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剖析。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通过横向比较和前后三代领导人的外交实践,以大国外交、邻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为重点,详细论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具体应用,基本包含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框架体系和内容特征。第五部分着重阐述了和平崛起世界的国际战略,不仅是我国21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是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1.1 对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前提
    1.2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是我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指导方针
    1.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为冷战后中国国际战略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具体应用之一:大国外交
    2.1 中美——战略全局关系
        2.1.1 邓小平对建立、维护、发展中美关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1.2 邓小平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2.2 中日——睦邻友好关系
        2.2.1 坚持中日世代友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2.2.2 继承前人重视民间外交的传统,大力发展民间交往,以民促官
        2.2.3 倡导和平外交,推进两国经济发展
        2.2.4 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灵活处理,继续发展中日友好关系
    2.3 中欧——新型建设型关系
        2.3.1 不以意识形态为划分标准,积极发展同东欧、西欧各国的关系
        2.3.2 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重点发展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
        2.3.3 从新型建设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使中国与欧盟各国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2.4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4.1 从结盟到不结盟,根据国际局势调整两国关系
        2.4.2 从同一社会制度到不同制度的转变,平稳过渡与前苏联到俄罗斯的大国关系
        2.4.3 从战略对抗到战略协作,寻求双方共同利益,积极发展两国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具体应用之二:邻国外交
    3.1 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
        3.1.1 继续发展中朝世代友好的传统;不以意识形态为局限,大力发展中韩经济关系
        3.1.2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
    3.2 印度——建设性合作关系
        3.2.1 继承传统,摒弃前嫌,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3.2.2 搁置争议,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积极改善双边关系
    3.3 东南亚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3.3.1 政治上,坚持睦邻友好的和平共处原则,努力发展各国的外交关系
        3.3.2 经济上,加强与东盟的合作,积极参与、推动亚太区域经济组织建设,以实现双方的共同繁荣
        3.3.3 安全上,积极参与、促进建立东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
    3.4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我国国际战略中的具体应用之三:第三世界国家外交
    4.1 坚持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不称霸
    4.2 加强同第三世界的联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奋斗
    4.3 加强南南合作,继续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和平崛起——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是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1.和平发展战略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
    5.2 “和平崛起”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5.3 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36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336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