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国际制度设计视角下的澜湄合作

发布时间:2021-11-09 00:41
  为什么在湄公河流域已经存在数十个国际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还要建立澜湄合作(LMC)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既有研究大多强调湄公河流域大国国际制度主导权竞争的宏观背景因素,而较少关注澜湄合作机制的新制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即澜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究竟"新在何处"。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等既有国际机制相比,澜湄合作机制具有两大新的制度特征:一是议题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议题外,还增加了区域安全合作以及水资源合作等新议题;二是集中程度更高,与之前合作机制主要由"职能部门引领"以及"借用"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国际秘书处的做法不同,澜湄合作机制采取了"领导人引领、各部门参与"的机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建立独立的国际秘书处。通过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本文考察了在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中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并以此解释了澜湄合作新制度特征的形成原因。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3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6 页

【文章目录】:
一、 导 言
二、既有解释及其不足
三、澜湄合作的新制度特征:与GMS机制比较
    (一) 议题范围
    (二) 集中程度
四、分配问题与澜湄合作机制的议题范围
    第一,地理位置。
    第二,经济发展阶段。
    第三,国家与社会关系。
五、执行问题与澜湄合作机制的集中程度
六、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湄公河手牌”几时休[J]. 张励.  世界知识. 2019(17)
[2]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澜湄合作机制分析[J]. 李巍,罗仪馥.  现代国际关系. 2019(05)
[3]澜湄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路径探析[J]. 刘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从大湄公河机制到澜湄合作:中南半岛上的国际制度竞争[J]. 罗仪馥.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6)
[5]国际机制的重叠现象及其影响与启示——以湄公河地区的国际合作机制为例[J]. 罗圣荣,杨飞.  太平洋学报. 2018(10)
[6]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澜湄合作机制[J]. 黄河,杨海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7]中国在澜沧江—湄公河跨界水资源合作中的信任危机与互信建设[J]. 张励,卢光盛,伊恩·乔治·贝尔德.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6(02)
[8]澜沧江—湄公河下游五国期待“澜湄机制”[J]. 宋清润,宋均营.  世界知识. 2015(22)
[9]“一带一路”框架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升级版[J]. 卢光盛,金珍.  国际展望. 2015(05)
[10]“创造性介入”与跨境安全治理——以湄公河惨案后续处理的国际合法律性为例[J]. 谈谭,陈剑峰.  国际展望. 2015(01)



本文编号:3484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484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