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制度化、自主性与北约的存续
发布时间:2021-11-27 08:44
对于北约存续至今而华约早已消亡的现象,学界存在较多争议。在能力聚集、自主—安全、国内政治和制度化四大视角中,制度化理论更具影响力。但是,制度化理论只强调制度化水平高低对联盟存续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化的具体内容。本文结合制度化与自主—安全视角,认为制度化对联盟存续的影响不仅在于制度化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制度化在不同层面对成员国自主性的保护和塑造。在约束性、灵活性、开放性三个层面,北约制度化能较有效约束主导国权力,对于成员国退出联盟或对外结盟较为灵活宽容,并且重视协商解决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联盟成员国的自主性需求,使联盟内部的自主—安全矛盾得以缓解。而对比同时期的华约,在制度化的约束性、灵活性、开放性层面都难以维护和促进成员国的自主性,加剧了联盟内部自主性与安全的矛盾,不利于联盟存续。本文借助相关联盟数据库,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然而,近年来北约主导国美国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施压成员国承担更多军费和责任,北约内部成员国自主意识增强,北约的存续正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0 页
【部分图文】:
联盟制度化与联盟存续的作用机制
尽管模型一至模型五证明了联盟制度的自主性是影响联盟存续的关键因素,此处仍然可能存在替代性假设逻辑,即在联盟中由于战争风险较高,为了加强军事合作进而提高未来战争获胜概率,各国在签订联盟条款时为了作战效率而要求高度合作,在此情况下,会牺牲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如果联盟条款保证各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军事合作程度高,则会更容易获胜,进而更容易维持联盟。这一逻辑迥异于本文的假设,即提升联盟制度自主性有利于维持联盟。为了判断替代性假设是否发挥作用,表-2中的模型六和模型七进行了相关检验。在模型六中,本文增加了两个指标,“是否要求盟友增加或减少军队”和“是否有关于军事动员或撤退的规定”。理由在于,在战争时期联盟内部可能会为了战争结果而牺牲联盟自主性,但如果其有助于有效威慑潜在敌国,则也将有助于维持联盟。在模型七中,只纳入了制度化水平和上述两个指标,而没有考虑关于联盟自主性的各项指标。在模型八中,将上述两个指标作为联盟约束性的替代指标。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系数均大于1,其中“是否要求盟友增加或减少军队”在统计上不显著,而“是否有关于军事动员或撤退的规定”显著。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联盟对军队的数量或者军事行动有具体要求,尽管有助于威慑或者应对威胁,但是同时也会增加联盟破裂的风险,这可以再次证明本文的假设、否定前面的替代性假设。
不仅如此,北约对于成员国对外新结盟也采取灵活宽容态度,鼓励成员国对外结盟、开展友好合作。例如,1956年12月13日出台的《三人委员会关于北约非军事合作的报告》规定,“这种政治合作的深化和加强并不意味着削弱北约成员国与其他友好国家或者其他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联系。对北约的忠诚并不具有排他性和约束性。”(92) 北约甚至还出台制度化措施鼓励与对立面华约成员国结盟。1966年12月15—16日发布的《北大西洋理事会巴黎会议最终公报》指出,“对成员国来说,要继续努力寻求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领域发展更好的关系……强调他们愿意为了各方利益寻求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合作的途径。”(93) 1967年12月发布的《哈默尔报告》规定,“每个成员国应充分参与促进改善与苏东国家的关系,记住追求缓和绝不允许分裂联盟。”(94) 图-3整理了冷战时期北约成员国对外新结盟数量,可以看出冷战时期北约成员国对外新结盟数量最多的是法国,美国对外新结盟数量排名第二。这说明在北约中,联盟其他成员国在对外新结盟方面享有较多自主,与主导国一样享有对外结盟的自由。同一时期,华约也遭遇了成员国退盟问题。华约经历了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的退盟,但与北约采取灵活宽容措施不同,华约采取了强制措施。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事件”爆发,布达佩斯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要求重新调整匈牙利与苏联的政治经济关系,尊重匈牙利主权、恢复匈牙利的“独立和自主”,并提出现政府下台、前政治局委员纳吉出来主持工作等要求,匈牙利局势随之陷入混乱。(95) 苏联于10月24日晚、11月1日凌晨曾两次出兵干涉,纳吉政府于1956年11月1日上午发表声明表示,匈牙利政府立即废除华沙条约,终止匈牙利华约成员国身份,并提出由联合国给予援助来保证匈牙利的中立。(96) 对于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约,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11月4日在苏联军事干涉下纳吉政府被推翻,纳吉本人于1958年6月18日被以反革命罪处死。(97) 苏联还阻挠联合国审议匈牙利问题。(98) 在苏联军事干涉的强制下,匈牙利被迫留在华约。华约制度化难以保障小国退盟的自由,加剧了联盟内部的自主—安全矛盾,也为后来东欧剧变、华约解体埋下伏笔。匈牙利成为东欧剧变最早的国家,并最早公开提出要与北约建立联系。(99)“匈牙利事件”爆发的10月23日后来还被定为匈牙利国庆日。(1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太地区的制度制衡与竞争性多边主义[J]. 贺凯.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12)
[2]“半负面案例比较法”与机制辨别——北约与华约的命运为何不同[J]. 周亦奇,唐世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12)
[3]美日同盟中的自主——安全交易研究[J]. 杨鲁慧,牛建. 国际观察. 2017(02)
[4]“民主联盟可靠论”及其批判[J]. 王石山,韩召颖. 太平洋学报. 2015(08)
[5]联盟类型、机制设置与联盟可靠性[J]. 董柞壮. 当代亚太. 2014(01)
[6]民主国家组成的联盟更持久吗?——基于18151989年双边军事联盟数据的实证分析[J]. 吴泽林,李玉杰. 当代亚太. 2013 (03)
[7]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J]. 周建仁.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01)
[8]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J]. 田野. 国际观察. 2008(02)
[9]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与苏联解体:美国方面的解释[J]. 罗·费·伊万诺夫,崔建平.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00)
[10]冷战后北约何以继续存在[J]. 钟振明. 国际政治科学. 2005(04)
博士论文
[1]韩美联盟视域下的韩国自主性研究[D]. 赵伟宁.山东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21933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0 页
【部分图文】:
联盟制度化与联盟存续的作用机制
尽管模型一至模型五证明了联盟制度的自主性是影响联盟存续的关键因素,此处仍然可能存在替代性假设逻辑,即在联盟中由于战争风险较高,为了加强军事合作进而提高未来战争获胜概率,各国在签订联盟条款时为了作战效率而要求高度合作,在此情况下,会牺牲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如果联盟条款保证各国在未来的战争中军事合作程度高,则会更容易获胜,进而更容易维持联盟。这一逻辑迥异于本文的假设,即提升联盟制度自主性有利于维持联盟。为了判断替代性假设是否发挥作用,表-2中的模型六和模型七进行了相关检验。在模型六中,本文增加了两个指标,“是否要求盟友增加或减少军队”和“是否有关于军事动员或撤退的规定”。理由在于,在战争时期联盟内部可能会为了战争结果而牺牲联盟自主性,但如果其有助于有效威慑潜在敌国,则也将有助于维持联盟。在模型七中,只纳入了制度化水平和上述两个指标,而没有考虑关于联盟自主性的各项指标。在模型八中,将上述两个指标作为联盟约束性的替代指标。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系数均大于1,其中“是否要求盟友增加或减少军队”在统计上不显著,而“是否有关于军事动员或撤退的规定”显著。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联盟对军队的数量或者军事行动有具体要求,尽管有助于威慑或者应对威胁,但是同时也会增加联盟破裂的风险,这可以再次证明本文的假设、否定前面的替代性假设。
不仅如此,北约对于成员国对外新结盟也采取灵活宽容态度,鼓励成员国对外结盟、开展友好合作。例如,1956年12月13日出台的《三人委员会关于北约非军事合作的报告》规定,“这种政治合作的深化和加强并不意味着削弱北约成员国与其他友好国家或者其他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联系。对北约的忠诚并不具有排他性和约束性。”(92) 北约甚至还出台制度化措施鼓励与对立面华约成员国结盟。1966年12月15—16日发布的《北大西洋理事会巴黎会议最终公报》指出,“对成员国来说,要继续努力寻求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领域发展更好的关系……强调他们愿意为了各方利益寻求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合作的途径。”(93) 1967年12月发布的《哈默尔报告》规定,“每个成员国应充分参与促进改善与苏东国家的关系,记住追求缓和绝不允许分裂联盟。”(94) 图-3整理了冷战时期北约成员国对外新结盟数量,可以看出冷战时期北约成员国对外新结盟数量最多的是法国,美国对外新结盟数量排名第二。这说明在北约中,联盟其他成员国在对外新结盟方面享有较多自主,与主导国一样享有对外结盟的自由。同一时期,华约也遭遇了成员国退盟问题。华约经历了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的退盟,但与北约采取灵活宽容措施不同,华约采取了强制措施。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事件”爆发,布达佩斯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要求重新调整匈牙利与苏联的政治经济关系,尊重匈牙利主权、恢复匈牙利的“独立和自主”,并提出现政府下台、前政治局委员纳吉出来主持工作等要求,匈牙利局势随之陷入混乱。(95) 苏联于10月24日晚、11月1日凌晨曾两次出兵干涉,纳吉政府于1956年11月1日上午发表声明表示,匈牙利政府立即废除华沙条约,终止匈牙利华约成员国身份,并提出由联合国给予援助来保证匈牙利的中立。(96) 对于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约,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11月4日在苏联军事干涉下纳吉政府被推翻,纳吉本人于1958年6月18日被以反革命罪处死。(97) 苏联还阻挠联合国审议匈牙利问题。(98) 在苏联军事干涉的强制下,匈牙利被迫留在华约。华约制度化难以保障小国退盟的自由,加剧了联盟内部的自主—安全矛盾,也为后来东欧剧变、华约解体埋下伏笔。匈牙利成为东欧剧变最早的国家,并最早公开提出要与北约建立联系。(99)“匈牙利事件”爆发的10月23日后来还被定为匈牙利国庆日。(1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太地区的制度制衡与竞争性多边主义[J]. 贺凯.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12)
[2]“半负面案例比较法”与机制辨别——北约与华约的命运为何不同[J]. 周亦奇,唐世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12)
[3]美日同盟中的自主——安全交易研究[J]. 杨鲁慧,牛建. 国际观察. 2017(02)
[4]“民主联盟可靠论”及其批判[J]. 王石山,韩召颖. 太平洋学报. 2015(08)
[5]联盟类型、机制设置与联盟可靠性[J]. 董柞壮. 当代亚太. 2014(01)
[6]民主国家组成的联盟更持久吗?——基于18151989年双边军事联盟数据的实证分析[J]. 吴泽林,李玉杰. 当代亚太. 2013 (03)
[7]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J]. 周建仁.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01)
[8]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J]. 田野. 国际观察. 2008(02)
[9]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与苏联解体:美国方面的解释[J]. 罗·费·伊万诺夫,崔建平.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00)
[10]冷战后北约何以继续存在[J]. 钟振明. 国际政治科学. 2005(04)
博士论文
[1]韩美联盟视域下的韩国自主性研究[D]. 赵伟宁.山东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21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52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