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外交视阈下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5 09:26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作为新中国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先遣部队”,在维护国家主权,打破西方封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与他国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友谊,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多年体育外交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国探索出一定的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当前,党和国家日益重视“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建设,包括体育外交在内的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开拓方向之一,因此对体育外交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认为,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由“目标理念确定、可用资源开发、组织体制构建和效能评估测算”四个要素构成。本文以此为分析范式,以历史分析法、深度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软实力”理论、建构主义国际合作理论以及全球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新公共外交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对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首先将通过对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综合得出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现状,再通过深度案例分析,分析该模式的成功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接着进一步思考,在借鉴新时期我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创新机制和美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相关启示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进行展望,...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四节 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框架的选择
一、 目标理念确定
二、 可用资源开发
三、 组织体制构建
四、 效能评估测算
第二章 体育外交的内涵、功能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育外交的定义与行为主体
第二节 体育外交的形式
一、 积极体育外交
二、 消极体育外交
第三节 体育外交的理论基础
一、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的非物质化
二、 新公共外交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体育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
一、 表达国家意志风险成本较小的手段
二、 展示综合国力和制度优越性的途径
三、 新政权获得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路径
四、 增强国家巧实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 “一边倒”和“先驱后进”(1949 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
二、 确立“第三世界”领导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三、 “外交先行军”(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初)
四、 全方位体育外交(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
一、 目标理念确定: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资源为主
三、 组织体制构建:宏观领导机构多元化
四、 效能评估测算:与外交政策一致但缺失专事评估的官僚机构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创新机制
一、 北京奥运会期间成立跨部门指挥机构
二、 出台《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三、 体育名人纳入国家形象宣传范畴
四、 伦敦奥运会期间地方政府利用体育赛事进行城市营销
第四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评价:案例分析的视角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分析
一、 中美“乒乓外交”:体育逾越意识形态差异
二、 “奥运模式”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提供范式指导
三、 北京奥运会:体育外交与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有机结合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CPE) 机制中公民社会缺位
二、 体育援助受“台海问题”影响:加勒比地区为例
三、 《纽约时报》建构的北京奥运会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节 新公共外交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重视与中小型国家的“市民体育外交”
二、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性作用
三、 发挥体育精英的主体性作用
四、 发挥驻外使领馆和新媒体的作用
五、 重视对体育外交实施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展望
一、 目标理念确定:制定灵活稳定的发展战略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非物质性资源并重
三、 组织机制构建:“G2P”与“P2P”模式并行
四、 效能评估测算:多渠道构建相应机制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伟大的创新 丰硕的成果——十年来我国外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杨洁篪. 求是. 2012(20)
[2]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 冉学东,王岗. 体育科学. 2012(01)
[3]公共外交2.0:美国驻华使馆微博博客研究[J]. 钟新,陆佳怡. 国际新闻界. 2011(12)
[4]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J]. 郑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04)
[5]论中国体育外交——公众外交的有效路径[J]. 陈娜娜,韦宏浩.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11)
[6]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J]. 金正昆,唐妮娜. 教学与研究. 2009(08)
[7]论体育外交[J]. 储江.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4)
[8]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J]. 李德芳. 国际论坛. 2008(06)
[9]体育外交的作用及其运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李德芳. 现代国际关系. 2008(10)
[10]论体育政治化的限度[J]. 陈斯彬.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608292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四节 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框架的选择
一、 目标理念确定
二、 可用资源开发
三、 组织体制构建
四、 效能评估测算
第二章 体育外交的内涵、功能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育外交的定义与行为主体
第二节 体育外交的形式
一、 积极体育外交
二、 消极体育外交
第三节 体育外交的理论基础
一、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向的非物质化
二、 新公共外交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体育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
一、 表达国家意志风险成本较小的手段
二、 展示综合国力和制度优越性的途径
三、 新政权获得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路径
四、 增强国家巧实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历程与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概述
一、 “一边倒”和“先驱后进”(1949 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
二、 确立“第三世界”领导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三、 “外交先行军”(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初)
四、 全方位体育外交(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分析
一、 目标理念确定: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相一致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资源为主
三、 组织体制构建:宏观领导机构多元化
四、 效能评估测算:与外交政策一致但缺失专事评估的官僚机构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创新机制
一、 北京奥运会期间成立跨部门指挥机构
二、 出台《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三、 体育名人纳入国家形象宣传范畴
四、 伦敦奥运会期间地方政府利用体育赛事进行城市营销
第四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评价:案例分析的视角
第一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分析
一、 中美“乒乓外交”:体育逾越意识形态差异
二、 “奥运模式”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提供范式指导
三、 北京奥运会:体育外交与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有机结合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CPE) 机制中公民社会缺位
二、 体育援助受“台海问题”影响:加勒比地区为例
三、 《纽约时报》建构的北京奥运会
四、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节 新公共外交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重视与中小型国家的“市民体育外交”
二、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主体性作用
三、 发挥体育精英的主体性作用
四、 发挥驻外使领馆和新媒体的作用
五、 重视对体育外交实施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模式展望
一、 目标理念确定:制定灵活稳定的发展战略
二、 可用资源开发:物质性、非物质性资源并重
三、 组织机制构建:“G2P”与“P2P”模式并行
四、 效能评估测算:多渠道构建相应机制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伟大的创新 丰硕的成果——十年来我国外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杨洁篪. 求是. 2012(20)
[2]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 冉学东,王岗. 体育科学. 2012(01)
[3]公共外交2.0:美国驻华使馆微博博客研究[J]. 钟新,陆佳怡. 国际新闻界. 2011(12)
[4]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J]. 郑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04)
[5]论中国体育外交——公众外交的有效路径[J]. 陈娜娜,韦宏浩.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11)
[6]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J]. 金正昆,唐妮娜. 教学与研究. 2009(08)
[7]论体育外交[J]. 储江.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4)
[8]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J]. 李德芳. 国际论坛. 2008(06)
[9]体育外交的作用及其运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李德芳. 现代国际关系. 2008(10)
[10]论体育政治化的限度[J]. 陈斯彬.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608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60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