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1 11:46
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之一。两岸的分裂状态是由于主权的所有权与行使权被动分离所造成的。台湾地区的主权由全体中国人民所有,而中国政府却只掌控着部分的主权行使权。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也在于台湾当局得到了部分主权者(即2300万台湾人民)的多数认同。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对于成员准入有不同的要求。台湾由于不是主权国家,所以无权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台湾形成六种参与国际组织的模式,分别是“亚行模式”、“APEC模式”、“WTO模式”、“奥运模式”、“科联模式”和“WHA模式”。本文力求深入剖析这六种模式,希望发现对于两岸加入国际组织的某些规律性解释。通过比较,本文发现两岸在涉台问题上的默认名称、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的解释办法,以及影响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难易程度的外部因素。同时,本文归纳了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政府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态度变化的三大阶段。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主权构成学说与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主权构成学说
一、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区分及依据
二、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分离模式
三、主权构成学说的现实应用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分类
一、国际组织的概念界定
二、国际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成员分析
一、观察员制度
二、正式成员
三、联合国及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成员分析
第二章 台湾在当今国际组织的地位
第一节 台湾已经加入及退出的国际组织
一、台湾现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台湾退出的联合国专门机构
第二节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模式
一、“奥运模式”
二、“科联模式”
三、“亚行模式”
四、“APEC 模式”与“西雅图模式”
五、“WTO 模式”
第三节 台湾加入世界卫生大会的模式
一、2008 年前世卫组织的涉台问题
二、中华台北成为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
第四节 台湾无权加入联合国
第三章 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关于模式的说明
第二节 六种模式的比较
一、六种模式的属性表
二、两岸力量对比的变化
三、模式的法理解释和补充
四、名称分析
五、美国因素分析
六、国际组织属性分析
七、中国大陆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态度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年台湾对外关系盘点[J]. 修春萍. 两岸关系. 2009(02)
[2]反对“法理台独”的三个国际法理论[J]. 萧凯. 东方法学. 2008(02)
[3]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J]. 陈孔立. 两岸关系. 2008(03)
[4]试析国家主权让渡的主体和客体[J]. 刘凯. 大连干部学刊. 2008(02)
[5]台湾非政府组织国际参与的政治性目的及对策研究[J]. 贾莎莎.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S2)
[6]国际社会同声反对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J]. 张文生. 两岸关系. 2007(10)
[7]台湾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现状及两岸较量[J]. 王建民. 亚非纵横. 2007(04)
[8]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互动关系新探[J]. 李杰豪.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06)
[9]台湾对外交往权相关问题研究[J]. 黄嘉树,林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世界卫生组织中的涉台问题[J]. 刘玉印. 太平洋学报. 2004(09)
本文编号:3637187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主权构成学说与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主权构成学说
一、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区分及依据
二、主权所有权与主权行使权的分离模式
三、主权构成学说的现实应用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分类
一、国际组织的概念界定
二、国际组织的分类
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成员分析
一、观察员制度
二、正式成员
三、联合国及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成员分析
第二章 台湾在当今国际组织的地位
第一节 台湾已经加入及退出的国际组织
一、台湾现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台湾退出的联合国专门机构
第二节 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模式
一、“奥运模式”
二、“科联模式”
三、“亚行模式”
四、“APEC 模式”与“西雅图模式”
五、“WTO 模式”
第三节 台湾加入世界卫生大会的模式
一、2008 年前世卫组织的涉台问题
二、中华台北成为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
第四节 台湾无权加入联合国
第三章 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关于模式的说明
第二节 六种模式的比较
一、六种模式的属性表
二、两岸力量对比的变化
三、模式的法理解释和补充
四、名称分析
五、美国因素分析
六、国际组织属性分析
七、中国大陆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态度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8年台湾对外关系盘点[J]. 修春萍. 两岸关系. 2009(02)
[2]反对“法理台独”的三个国际法理论[J]. 萧凯. 东方法学. 2008(02)
[3]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J]. 陈孔立. 两岸关系. 2008(03)
[4]试析国家主权让渡的主体和客体[J]. 刘凯. 大连干部学刊. 2008(02)
[5]台湾非政府组织国际参与的政治性目的及对策研究[J]. 贾莎莎.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S2)
[6]国际社会同声反对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J]. 张文生. 两岸关系. 2007(10)
[7]台湾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现状及两岸较量[J]. 王建民. 亚非纵横. 2007(04)
[8]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互动关系新探[J]. 李杰豪.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06)
[9]台湾对外交往权相关问题研究[J]. 黄嘉树,林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世界卫生组织中的涉台问题[J]. 刘玉印. 太平洋学报. 2004(09)
本文编号:3637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363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