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美环境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发布时间:2017-07-07 06:15

  本文关键词:中美环境外交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外交 中国和美国 环境问题


【摘要】:环境外交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主要的外交方式之一,在各国的交往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因此两国间的环境外交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本文从两国环境外交发展历程着手,系统研究了中美环境外交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首先,文章分别回顾了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外交历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环境外交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群众基础较薄弱、发展形式自上而下”的特点,而美国的环境外交则呈现“起步早、发展跌宕起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形式自下而上”的发展特点。其次,列举、论述了当前中美环境外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和“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再次,分析了造成中美环境外交中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两国文化思想的差异、两国具体国情的差异以及美国限制中国发展的考虑这四个方面。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应当如何有效地解决与美国在环境外交中的问题和矛盾:首先,要认识当前中国国内面临的环境问题,积极发展环保事业。其次,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与美国进行协商、合作来促进两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第三,应当借助国际组织的调解、仲裁以国际力量来化解中美之间的环境争端。
【关键词】:环境外交 中国和美国 环境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71.2;D822.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8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5-6
  • 三. 解决的主要问题6-8
  • 第一章 中美环境外交的历史及现状8-18
  • 1.1 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及现状8-11
  • 1.1.1 中国环境外交的成长阶段8-9
  • 1.1.2 中国环境外交的初步发展阶段9-10
  • 1.1.3 中国环境外交的深入发展阶段10-11
  • 1.2 美国环境外交的历史及现状11-18
  • 1.2.1 美国环境外交的成长阶段11-13
  • 1.2.2 美国环境外交的发展阶段13-15
  • 1.2.3 美国环境外交的成熟阶段15-18
  • 第二章 中美环境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18-22
  • 2.1 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矛盾18-20
  • 2.2 美国鼓吹“中国环境威胁论”20-22
  • 第三章 中美环境外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2-27
  • 3.1 两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差异22-23
  • 3.2 两国文化、思想的差异23-24
  • 3.3 两国具体国情的差异24-25
  • 3.4 美国限制中国发展的考虑25-27
  • 第四章 中美环境外交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27-31
  • 4.1 认清中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积极发展环保产业27-28
  • 4.2 通过外交手段共同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28-29
  • 4.3 通过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进行调解、仲裁29-31
  • 结语31-33
  • 参考文献33-3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4-35
  • 致谢35-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凯;;一部开拓外交研究新领域的重要论著——《国际环境外交》评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2 唐洁;;论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演变[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3 屠启宇;;环境外交——日本实现大国梦的新手段[J];国际展望;1992年22期

4 楼庆红;美国环境外交的三个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1997年10期

5 李婷;;中国学界对美国环境外交的研究[J];外国问题研究;2014年02期

6 那力;概念透观:环境安全与环境外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6期

7 孙凯;从边缘到主流:环境外交发展历程[J];新视野;2001年05期

8 陈世英;浅析美国的环境外交[J];理论学习;2004年02期

9 徐伟;析中国环境外交的特点[J];科学与管理;2005年02期

10 史卉;;论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的环境外交[J];前沿;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环境外交的可能变革[N];东方早报;2013年

2 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的历程[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黄勇;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环境外交[N];中国环境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黄勇;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展望[N];中国环境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姬钢;加强环境外交 应对新的挑战[N];中国环境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黄勇;中国环境外交聚焦贸易与环境(上)[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王之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中国环境外交风雨曲折路[N];中国环境报;2012年

8 张新平;开拓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N];人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勇;环境外交助推绿色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颜敏;哥本哈根会议:中国的绿色突围?[N];东方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全胜;环境外交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范亚新;冷战后中国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宫笠俐;冷战后日本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贵昕;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婉莹;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之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3 陈欣欣;中日环境外交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敏捷;当代中国环境外交的角色转变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白超;德国环境外交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6 苟月红;21世纪中国环境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滕志波;美国环境外交的兴起及其特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陈云;冷战后日本对华环境外交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渊U,

本文编号:529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29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