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利益平衡理论视角下日美同盟的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3:06

  本文关键词:利益平衡理论视角下日美同盟的调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利益平衡理论 日美同盟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亚太再平衡战略 集体自卫权


【摘要】:日美同盟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以来就在亚太和国际事务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60多年时间中,日美同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调整,根据地区和世界形势以及日美两国战略利益的变化而在不同阶段都显现出了鲜明特点。同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众多同盟理论中,美国学者兰德尔·施韦勒提出的利益平衡理论对解释日美同盟的调整非常具有说服力,是新现实主义同盟理论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该理论“国家的结盟行为由其国家利益而非权力或者面临的威胁决定”“修正主义国家为了其利益选择与强者结盟”“追随行为比制衡行为更为普遍”等观点为研究日美同盟的调整和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指导。《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作为日本和美国两国政府间规定日本自卫队与美军在不同事态下合作和任务分工的正式文件,其制定与两次修订无疑是反映日美同盟在不同阶段调整的重要标志。特别是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标志着日美同盟进行了新一阶段的调整,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巩固在亚太地区霸权以及日本“借船出海”推动“正常国家化”“军事大国化”以及联合制衡中国等利益考虑的产物。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扩大了日美同盟扩展了同盟内涵和适用的地理范围,强化了日美同盟协作机制,增加和修正了同盟内部日美责任分担,明显提升了日美同盟的军事合作一体化程度。2015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其配套的日本新安保法的出台必将助推日本摆脱“战后体制”、政治军事大国化的右倾化进程,对中美、中日关系发展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美国默许、纵容日本右倾化,会激发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为亚太地区以及世界局势埋下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日美同盟的调整其防范中国、遏制中国的特性日益明显,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中国应认清日美同盟调整的动因、特点及其趋势,坚持用和平的发展事实消除他国“国强必霸”的忧虑,倡导新的安全理念提高国际话语权;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并重;要继续深化与美日两国交往,努力推进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中日关系,增强三边对话,必要时可设立三边首脑会晤机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有力地维护本国主权领土完整等正当利益,积极化解日美同盟调整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地区及国际环境。
【关键词】:利益平衡理论 日美同盟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亚太再平衡战略 集体自卫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31.3;D8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3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3
  • 0.1.1 选题背景11-12
  • 0.1.2 选题意义12-13
  • 0.2 研究现状13-21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7-21
  • 0.3 研究方法21
  • 0.3.1 理论分析方法21
  • 0.3.2 历史实证分析方法21
  • 0.3.3 个案分析方法21
  • 0.4 创新点和难点21-23
  • 1 利益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23-28
  • 1.1 利益平衡理论的提出背景23-25
  • 1.1.1 摩根索、沃尔兹等学者对同盟理论发展的贡献23-24
  • 1.1.2 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及其评价24-25
  • 1.2 利益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25-26
  • 1.2.1 世界上存在着维持现状国家和修正主义国家两类国家25
  • 1.2.2 国家的行为由认定的利益而非权力分布或威胁所决定25
  • 1.2.3 “制衡”、“追随”的新定义25-26
  • 1.2.4 不同类型的国家的同盟行为及其对世界体系造成的影响26
  • 1.3 利益平衡理论的评析26-28
  • 1.3.1 利益平衡理论的意义26-27
  • 1.3.2 利益平衡理论的不足之处27-28
  • 2 利益平衡理论视角下日美同盟调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28-43
  • 2.1 日美同盟三次调整的背景与过程28-32
  • 2.1.1 日美同盟的成立与《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28-29
  • 2.1.2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首次修订与日美同盟的调整29-30
  • 2.1.3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第二次修订与日美同盟的调整30-32
  • 2.2 当前日美同盟调整的主要内容32-34
  • 2.2.1 提出日美同盟新一阶段调整的目标32
  • 2.2.2 确定日美同盟合作的基本前提及原则32-33
  • 2.2.3 加强日美同盟内部各种事态下的协作33
  • 2.2.4 日美同盟要“无缝地”确保日本的和平与安全33
  • 2.2.5 进一步开展“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合作33
  • 2.2.6 明确在太空、网络等新领域以及多边合作33-34
  • 2.3 当前日美同盟调整的特点34-43
  • 2.3.1 合作地理区域大幅扩展到全球34-35
  • 2.3.2 强调从平时到紧急事态等各种事态下的“无缝”合作35-36
  • 2.3.3 大幅放宽日本行使武力的条件与地域的限制36-39
  • 2.3.4 进一步深化日美同盟的军事与合作一体化程度39-40
  • 2.3.5 突出在新兴的太空与网络空间领域的合作40-41
  • 2.3.6 从日美双边合作扩大到同他国的三边和多边合作41-43
  • 3 利益平衡理论视角下日美同盟调整的动因与影响43-59
  • 3.1 当前日美同盟调整的动因43-49
  • 3.1.1 调整日美同盟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强烈需要43-46
  • 3.1.2 日本希望借追随美国换取对其“正常国家化”目标的支持46-47
  • 3.1.3 日美两国在遏制中国方面有着共同利益需要47-49
  • 3.2 当前日美同盟调整的影响49-59
  • 3.2.1 助推日本摆脱“战后体制”的右倾化进程50-53
  • 3.2.2 不利于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53-54
  • 3.2.3 不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54-59
  • 4 中国对日美同盟调整和强化的应对举措59-62
  • 4.1 立足自身,提升综合实力与国际形象59-60
  • 4.1.1 以新安全理念维护我国在地区和国际上的正面形象59
  • 4.1.2 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并举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59-60
  • 4.2 结伴不结盟,处理好同大国的关系60-62
  • 4.2.1 深化中俄关系以牵制日美同盟60
  • 4.2.2 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稳定发展的中美日三边关系60-62
  • 结束语62-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伟;倪海宁;;日英同盟与“再定义”后的日美同盟比较[J];日本学刊;2005年06期

2 胡伟;倪海宁;;试比较日英同盟与“再定义”后的日美同盟[J];国际观察;2005年06期

3 郭丽立;日本的"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4 张景全;;日美同盟的强化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7期

5 张威威;;“九一一”以来日美同盟与美韩同盟的差异性[J];日本学刊;2007年01期

6 聂宏毅;肖铁峰;;日美同盟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7 徐万胜;;论日美同盟与日本的海外派兵[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藤崎一郎;李莉莉;;日美同盟下一步[J];大经贸;2010年Z1期

9 廉德瑰;;浅析日美同盟的深化[J];国际观察;2011年06期

10 张景全;;日美同盟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俊彦;;日美同盟的新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4年第1期(总第114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赞;日本新外相:将加强日美同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尤文虎 郁章艳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 91379部队工程师;日美同盟,驶向何方?[N];中国国防报;2010年

3 记者 徐松 张艺;外交部:日美同盟不应超出双边范畴[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苏晓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日美同盟:漂亮包装难掩丑陋实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赵忆宁;日美同盟漂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早报记者 王国培 采访整理 加藤嘉一;裂变:日美同盟50年[N];东方早报;2010年

7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学者 赵明昊;日美同盟的新调整[N];东方早报;2012年

8 王少普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日美同盟如何包容中国[N];东方早报;2007年

9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林晓光;日美同盟:强化之余还会谋求平衡[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李学军;小泉强化日美同盟其实另有打算[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国;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姝;冷战后日本的日美同盟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金松;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和日本安全战略转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3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孔羽;论日美同盟军事再编和自卫队的角色与地位[D];复旦大学;2014年

5 黄雪金;日美同盟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D];黑龙江大学;2015年

6 时佳希;对日美同盟的反思与超越—孙崎享外交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庄梁;911后日本专守防卫政策的转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张磊;利益平衡理论视角下日美同盟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9 田春耕;日美同盟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玉龙;朝核问题与日美同盟之间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4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34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