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秩序与朝鲜核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23:08
本文关键词:国际核秩序与朝鲜核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核秩序 核不扩散体制 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 朝鲜核问题 六方会谈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
【摘要】: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并使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核秩序。核秩序是国际社会对核活动与核武器进行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有序状态。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是核秩序的行为主体,有核武器国家与无核武器国家是核秩序内主权国家的国家身份,国家身份的差别导致核秩序内主权国家在实力等级、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上存在差异;国际原子能法、核禁忌与核共识等是核秩序的规范,“不扩散核武器”、“和平利用原子能”与“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是其基本原则;主权国家的核活动与核武器是核秩序的规范对象。核不扩散体制以及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是现时国际核秩序的主要构成。自核秩序形成以来,核不扩散体制经历了由冷战时期的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向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历史转变。而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主要是在美、苏(俄)两国之间进行,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未参与其中。现时国际核秩序存在以不平等与不公正、能够逆转的可能以及体系结构僵化为代表的固有缺陷与历史局限。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核秩序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应对和解决方案。无核武器世界是核秩序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建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世界”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切实可行的重要步骤。克服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困境,是决定现时国际核秩序未来的关键。在当前的诸多核问题中,朝鲜核问题具有特殊的核秩序意义。朝鲜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核秩序内核不扩散体制的变迁。冷战时期,在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下,苏联负责对朝鲜的核活动进行管控。通过情报分析,美国怀疑朝鲜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将这一情况告知了苏联。在苏联的压力下,朝鲜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冷战结束以后,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随苏联解体而终结,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确立,美国成为现时国际核秩序的主导国家并随之开始全面而直接地介入朝鲜核问题。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成功拥有核武器,对现时国际核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朝鲜是第一个成功突破既有核秩序的国家,其成功拥有核武器不仅意味着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倒退甚至是失败,同时还意味着现时国际核秩序内部出现了“致命性的”松动。朝鲜核问题不仅暴露了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缺陷,同时也给现时国际核秩序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不但需要设法促使朝鲜回归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同时还要防止“核门槛国家”效仿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拥有核武器。“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是从核秩序层面为解决朝鲜核问题而设计的具有制度性特征的方案。该方案既考虑到朝鲜的安全关切,又考虑到其能源需要,体现了“不扩散核武器”与“和平利用原子能”之间的平衡。有核武器国家的实质性参与,是推动“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建立的重要保证。作为首个次区域性的包括有核武器国家在内的有限无核武器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的实现对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巩固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秩序 核不扩散体制 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 朝鲜核问题 六方会谈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15.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绪论15-25
- 0.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15-17
- 0.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17-22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2-25
- 第一章 关于核秩序的理论建构25-77
- 1.1 核秩序的含义25-28
- 1.1.1 国际秩序25-27
- 1.1.2 核秩序27-28
- 1.2 核秩序的行为主体28-49
- 1.2.1 主权国家28-36
- 1.2.1.1 国家身份29-32
- 1.2.1.2 实力等级划分32-35
- 1.2.1.3 责任、义务与权利35-36
- 1.2.2 国际组织36-49
- 1.2.2.1 政府间国际组织36-46
- 1.2.2.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46-49
- 1.3 核秩序的规范49-64
- 1.3.1 国际原子能法49-62
- 1.3.1.1 关于国际原子能法的理论探讨49-56
- 1.3.1.2 基础性条约与协议56-58
- 1.3.1.3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重要地位58-62
- 1.3.2 核禁忌与核共识62-64
- 1.4 规范对象64-71
- 1.4.1 主权国家的核活动64-66
- 1.4.2 核武器66-71
- 1.4.2.1 核武器的合法性66-69
- 1.4.2.2 核武器的道德性69-71
- 1.5 核秩序的构成与状态71-77
- 1.5.1 现时核秩序的构成71-73
- 1.5.2 核秩序的现时状态73-77
- 第二章 国际核秩序的历史演进77-123
- 2.1 国际核秩序的历史分期77-82
- 2.1.1 美国垄断时期(1945年8月-1949年8月)78-80
- 2.1.2 核技术扩散时期(1949年8月-1970年3月)80-81
- 2.1.3 不扩散核武器时期(1970年3月至今)81-82
- 2.2 冷战时期的国际核秩序82-103
- 2.2.1 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82-93
- 2.2.1.1 概念内涵82-84
- 2.2.1.2 体制形成84-87
- 2.2.1.3 体制运作87-92
- 2.2.1.4 体制终结92-93
- 2.2.2 美苏之间的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93-103
- 2.2.2.1 美苏核军备竞赛93-98
- 2.2.2.2 美苏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98-103
- 2.3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核秩序103-123
- 2.3.1 核不扩散体制的内部变化与面临挑战103-119
- 2.3.1.1 内部变化103-107
- 2.3.1.2 面临挑战107-119
- 2.3.2 美俄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与挫折119-123
- 第三章 国际核秩序视角下的朝鲜核问题123-171
- 3.1 朝鲜核问题与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123-145
- 3.1.1 冷战时期的朝鲜核活动123-138
- 3.1.1.1 20世纪50年代124-127
- 3.1.1.2 20世纪60年代127-131
- 3.1.1.3 20世纪70年代131-133
- 3.1.1.4 20世纪80年代133-136
- 3.1.1.5 取得的成就及其同南方的差距136-138
- 3.1.2 冷战后期美国对朝鲜核活动的关注138-143
- 3.1.3 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对朝鲜核问题的影响143-145
- 3.1.3.1 对朝鲜核活动的影响143-144
- 3.1.3.2 对美国针对朝鲜核活动态度与政策的影响144-145
- 3.2 朝鲜违背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策逻辑145-151
- 3.2.1 围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交易146-148
- 3.2.2 对国家身份的自我认知148-150
- 3.2.3 谋求核武器的强烈意愿150-151
- 3.2.4 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态度151
- 3.3 六方会谈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151-164
- 3.3.1 对朝鲜核问题的性质与严重程度认识不足152-153
- 3.3.2 参与国之间的内在冲突与主导国家的缺失153-159
- 3.3.2.1 参与国身份与地位的差别153-154
- 3.3.2.2 地区战略冲突与参与初衷不同154-157
- 3.3.2.3 缺少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国家157-159
- 3.3.3 难以满足朝鲜在能源领域的长远需要159-160
- 3.3.4 没有厘清与现时国际核秩序之间的关系160-163
- 3.3.5 无法消除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根源163-164
- 3.4 朝鲜核问题对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冲击164-171
- 3.4.1 创建了与核秩序有关的新的国家身份165-167
- 3.4.2 暴露了现时国际核秩序的重要缺陷167-169
- 3.4.3 为现时国际核秩序带来了复杂的新课题169-171
- 第四章 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核秩序的未来171-213
- 4.1 现时国际核秩序存在的问题171-190
- 4.1.1 固有缺陷171-186
- 4.1.1.1 不平等与不公正171-176
- 4.1.1.2 存在逆转的可能176-179
- 4.1.1.3 缺少强制性约束力179-181
- 4.1.1.4 规范的模糊、不完全与内在矛盾181-184
- 4.1.1.5 体系结构的僵化184-186
- 4.1.2 时代局限186-190
- 4.1.2.1 忽视科学家作为个体的消极作用186-188
- 4.1.2.2 具有维护西方优势地位的明显倾向188-190
- 4.2 无核武器区的构建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190-203
- 4.2.1 朝鲜核问题与朝鲜半岛无核化再探讨190-195
- 4.2.1.1 朝鲜核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内容190-191
- 4.2.1.2 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内涵191-193
- 4.2.1.3 中国对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战略需求193-195
- 4.2.2 建立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构想195-200
- 4.2.2.1 地区内关于建立无核武器区的以往方案195-197
- 4.2.2.2 有限无核武器区的概念197-198
- 4.2.2.3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内容安排198-199
- 4.2.2.4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与六方会谈199-200
- 4.2.2.5 构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意义200
- 4.2.3 中国首先提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00-203
- 4.3 对核秩序未来的思考与探讨203-213
- 4.3.1 “无核武器世界”与核秩序的未来203-206
- 4.3.2 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核秩序”206-209
- 4.3.2.1 核武器的有限扩散及其极限206-207
- 4.3.2.2 现时国际核秩序体系结构的调整207-209
- 4.3.3 首先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209-213
- 结论213-217
- 参考文献217-233
- 致谢233-2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2 赵伟明;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J];国际观察;2001年05期
3 姜龙范;;“朝核问题”与日朝邦交正常化[J];国际观察;2008年05期
4 李伟;析冷战后美国反扩散政策的强化及内在矛盾[J];国际论坛;2005年03期
5 陈岳;;美国对韩“核保护伞”政策评析及前景初探[J];国际论坛;2008年04期
6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缔约国名单[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1995年01期
7 刘建伟;;浅议“弱式国际制度”——以防扩散安全倡议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8 张炎;朝鲜近20年来的核外交政策年表[J];国外核新闻;2003年02期
9 常冰;李椺;;韩国核电[J];国外核新闻;2005年08期
10 辛文;;美印达成民用核合作执行协议[J];国外核新闻;2007年08期
,本文编号:546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4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