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视域下的中越关系
本文关键词:南海争端视域下的中越关系
【摘要】:中越两国是有着深厚友谊和相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历史上中国和越南曾经有过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但近年来两国关系呈现出围绕南海争端而波动的特点。2014年5月中旬的海上对峙事件使两国关系一度跌入低谷,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事件,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南海争端为切入点探究中越关系,对于了解新常态下中越关系的实质,把握中越关系的未来走向,推动双边关系更好地发展,维护好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案例剖析,在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中越南海争端的发展以及对中越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对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关联因素和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剖析。探寻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和剖析当前中越关系围绕南海争端变化的特点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导致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等域外因素的不断介入。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中越南海争端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越南不会放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些模糊规定可能带来的一些海洋权益,因此,在海上与中国的摩擦不会停止。第二,越南不会放弃中国经济发展给它带来的红利,在海上与中国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在其他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会积极融入中国主导的地区经济合作框架之中。第三,越南会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维护自身南海利益,但基于历史和地缘因素,不可能与西方结盟。第四,中越两国围绕南海争端时发摩擦,有时也会给两国关系带来一系列的连带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颠覆两国关系,中越两国仍将在不断解决纠纷中维系友好关系大局,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拟按以下思路进行撰写。第一章,通过对文献档案的梳理,对中越关系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重点理清两国关系几经起伏的历史原因和经验教训;第二章,阐述中越南海争端的新发展及给两国关系带来的影响;第三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分析研究导致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和呈现出的特点;第四章,根据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和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越工作,更好地管控两国之间的海上分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南海争端 中越关系 原因 特点 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333.3;D8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6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现状和特点9-14
- 三、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中越关系的历史回顾16-24
- 第一节 中越关系的历史渊源16-18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越关系18-24
- 第二章 中越南海争端的新发展及对中越关系的影响24-30
- 第一节 中越南海争端的新发展24-26
- 第二节 南海争端新发展对中越关系的影响26-30
- 第三章 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和特点30-38
- 第一节 中越南海争端不断激化的原因30-34
- 第二节 中越南海争端的新特点34-38
- 第四章 推动中越南海争端解决的相关建议38-41
- 一 消弭南海争端矛盾激化给两国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38-39
- 二 针对中越南海争端的新特点开展工作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利平;;调整南海战略 重在防止恶化[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8期
2 汪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争端的解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吕晓伟;;南海争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Z1期
4 纪源卿;;中国南海争端的政治学分析[J];学理论;2009年31期
5 王炫;;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分析[J];阴山学刊;2009年06期
6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7 李开盛;;求解南海争端[J];学习月刊;2010年23期
8 张宇;;南海争端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影响[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马为民;;美国因素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1期
10 邱旺土;;印度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及其影响评估[J];南洋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越南为何在南海争端中充当“带头大哥”?[N];国防时报;2011年
2 张天赦;南海争端再起,,是惯例还是挑衅?[N];中国水运报;2013年
3 特约评论员 刘波;中菲南海争端应重回双边轨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丁成耀;东南亚之行展示南海争端法律基调[N];法制日报;2013年
5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中菲南海争端转向行动之争[N];东方早报;2012年
6 余永胜;中越协议昭示解决南海争端大方向[N];国防时报;2011年
7 萧琴筝;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是围魏救赵[N];国防时报;2011年
8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南海争端的美国考量[N];东方早报;2012年
9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 孙兴杰;解决南海争端不能只靠宣言[N];经济观察报;2013年
10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解决南海争端须从“冷处理”起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娟;中菲南海争端仲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刘冰艳;南海争端中海峡两岸英语新闻互文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吕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仲裁管辖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庄永亮;话语策略与身份认同:海峡两岸三家主流报刊南海争端报道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尹凤云;2015年菲律宾主流媒体网站南海争端报道研究报告[D];南京大学;2016年
6 高桂芳;南海争端视域下的中越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7 刘涛;南海争端对中国和平发展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马龙;南海争端的博弈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庆鸿;南海争端与中国南海政策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8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9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