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林克莱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中的“政治共同体”命题
发布时间:2017-08-05 05:02
本文关键词:试析林克莱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中的“政治共同体”命题
更多相关文章: 林克莱特 批判理论 政治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转型
【摘要】: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教授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批判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得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共同体是林克莱特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新的重要命题。在全球化与碎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政治共同体面临挑战,共同体转型或新共同体构建问题越发地值得人们思考;同时,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又赋予了共同体研究以新的意义。批判理论的共同点是追求人类解放,而林克莱特则从政治共同体道德界限的扩张来理解解放的内涵并将其引入到新型政治共同体的研究之中。他指出,转型后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打破“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不公正区分的更加普世化的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有着上升式的等级结构,民族国家是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公民身份体现的是人对国家与对全人类的两种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当两者相冲突时,人对国家的义务并不自然高于对全人类的义务;全球化和碎片化既侵蚀了共同体的传统观念,又降低了国家边界的道德内涵,从而使政治共同体发生了转型;建立一种更加普世主义的新型的政治共同体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本文在对林克莱特的政治共同体理论进行上述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现实意义和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与阐释。本文认为,林克莱特的政治共同体命题是其批判理论的新发展,只有联系到他对“批判”与“解放”的探究才能得到更充分和深刻的理解;该命题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一些相同、相通之处,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本文同时指出,林克莱特所言之新型政治共同体的立论基础不无可置疑之处:首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微的断言有些过于乐观;其次,普世主义本身就存在着悖论,在其指导之下建立的新型政治共同体也未必能无害地解决共同体必然面临的包容与排斥问题。
【关键词】:林克莱特 批判理论 政治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批判理论研究12-13
- 1.2.2 林克莱特研究13-15
- 1.2.3 共同体研究15-16
- 1.3 主要内容与方法16-18
- 1.3.1 基本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林克莱特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18-24
- 2.1 林克莱特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18-20
- 2.1.1 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8-19
- 2.1.2 林克莱特的学术经历与思想渊源19-20
- 2.2 林克莱特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20-22
- 2.3 林克莱特批判理论的特点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林克莱特论“政治共同体”24-31
- 3.1 对政治共同体的界定24-25
- 3.2 政治共同体的上升等级形式25-28
- 3.2.1 国家形成之前的政治共同体25-26
- 3.2.2 国家形成之后的政治共同体26-28
- 3.3 公民身份:人的两种义务问题28-29
- 3.4 本章小结29-31
- 第4章 林克莱特论“政治共同体的转型”31-39
- 4.1 政治共同体转型的主要原因31-33
- 4.1.1 全球化31-33
- 4.1.2 碎片化33
- 4.2 可行的新型政治共同体的形式33-34
- 4.3 政治共同体转型的三种方式34-38
- 4.3.1 降低差异的道德重要性35-36
- 4.3.2 尊重文化、种族、性别的多样性36-37
- 4.3.3 减少物质上的不平等37-38
- 4.4 本章小结38-39
- 第5章 对林克莱特政治共同体命题的再思考39-45
- 5.1 对“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39-41
- 5.2 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会否到来?41-42
- 5.3 普世主义的悖论42-44
- 5.4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Q,
本文编号:623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232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