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两德统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6 00:23
本文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两德统一的影响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两德最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完成统一。“新思维”作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在两德统一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主动改变苏联以往僵硬的外交政策,主动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缓和关系,加强同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客观上为两德统一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放松了对民主德国的控制,减轻了两德内部的阻力,从而使德国最终走向统一。本文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主要内容和在其指导下对外政策的解读,来分析它是如何影响包括国际关系、大国态度在内的等一系列因素,同时这些因素的转变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两德统一的进程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能挽救苏联,苏联也最终难逃解体的命运。然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都需要我们好好地去学习和琢磨。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本文希望通过对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对外政策分析,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新思维 苏东剧变 两德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51.2;D75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2
- 第一章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的背景和内容12-22
- 一、“新思维”提出的背景12-15
- (一) 苏联面临国际挑战的加剧12-13
- (二) 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13-15
- 二、“新思维”的基本内涵15-18
- (一)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15-16
- (二) 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16-17
- (三)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17-18
- (四) 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试图推动苏联社会全面变革18
- 三、“新思维”中苏联对外战略的构想18-22
- (一) 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核战争不可能有胜利者18-19
- (二) 放弃军备竞赛,实现东西方和平对话19-20
- (三) 承认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利益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地位20-22
- 第二章 “新思维”影响下的国际格局及大国关系22-30
- 一、“新思维”影响下的国际格局22-26
- (一) 苏美积极寻求限制军备谈判,两大阵营军事对抗大大缓解22-24
- (二) 集团政治逐渐瓦解,华约和北约功能发生变化24-25
- (三) 东西欧由对抗走向缓和,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25-26
- 二、“新思维”影响下的大国关系26-30
- (一) 苏美从冷战与对抗走向缓和26-28
- (二) “全欧大厦”的理念给苏联处理与西欧各国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28-30
- 第三章 “新思维”影响下的苏联与两德关系30-40
- 一、“新思维”影响下苏联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新变化30-34
- (一) 苏联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与民主德国之间的政治关系30-32
- (二) 苏联放松了对民主德国政治经济的干预,促进了两德交流的加深32-33
- (三) 苏联支持民主德国就统一问题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3-34
- 二、“新思维”影响下苏联与联邦德国关系的新变化34-36
- (一) 建立积极牢固的国家关系,力主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大厦”框架内34-35
- (二) 积极开展经济外交、能源外交,继续加深在经济、能源方面的合作35-36
- 三、“新思维”影响下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新变化36-40
- (一) 科尔抛出两德统一的十点计划,两德的统一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36-37
- (二) 民德统一社会党在大选中的失利发出了加快统一的信号37-38
- (三) 两德经济、货币与社会联盟的建立,初步完成德国的经济统一38-40
- 第四章 两德由分裂走向统一40-52
- 一、国际局势的缓和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可能40-43
- (一) 雅尔塔体系的濒临瓦解,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外部条件41-42
- (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加深了两德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42-43
- 二、大国态度的转变扫除了两德统一道路上的障碍43-47
- (一) 苏联立场的转变为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43-45
- (二) 美国与西欧态度的转变加速了两德统一的进程45-47
- 三、两德交流合作的加深,为两德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47-52
- (一) “新思维”影响下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奠定两德统一的思想基础47-49
- (二) “新思维”影响下西德加紧对东德经济渗透,奠定两德统一的经济基础49-50
- (三) “新思维”影响下两德政治交流的深入,奠定两德统一的政治基础50-52
- 结束语52-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戈尔巴乔夫与1990年的德国统一[J];德国研究;2005年03期
2 M·坎加斯普罗;杨茗;;苏联改革的两面性:从改革走向崩溃[J];俄罗斯研究;2011年06期
3 徐富俊 ,焦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演变大事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1年04期
4 姜琦;;值得注意的两德统一问题[J];今日苏联东欧;1990年02期
5 房筱琴;两德统一的教训和代价[J];今日前苏联东欧;1994年04期
6 肖辉英;两德统一的关键一步[J];世界历史;1995年05期
7 胡振良;;苏东剧变 20年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8 徐柏熹;两德统一及其对欧共体的政治经济影响[J];经济评论;1991年01期
9 周琪;;联邦德国的重新统一政策[J];西欧研究;1990年04期
10 肖枫;对苏东历史悲剧的沉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627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2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