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及其对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6 08:2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及其对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批判 环境问题 国际合作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判,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以及为解决生态危机而开展的国际合作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思想,对于人们把握当代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以及开展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象的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反生态性和生产方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通过对资本无限扩张本性的分析,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从而为正确分析当代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在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中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性质,决定了其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由此,也推动着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各国在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的确立;同时,国际环境合作也存在着诸如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和南北矛盾的加深、环境责任、环境贸易与技术壁垒、环境保护与国家主权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和行动,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本性所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批判思想对当代中国积极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尽自己的应有之力,但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决定了中国只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和策略;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通过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体现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有利于中国吸取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环保经验和技术,也有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批判 环境问题 国际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81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6
- (一) 选题依据11
- (二) 研究综述11-15
- 1. 国内研究状况11-13
- 2. 国外研究状况13-15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5-16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启示16-28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16-24
- 1. 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批判16-18
-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18-21
- 3. 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21-24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启示24-28
- 1. 对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环境合作的制度本质指明了方向24-25
- 2. 对确立我国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25-26
- 3. 对制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启示26-28
- 二.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8-42
- (一) 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产生、发展及趋势28-35
- 1. 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产生28-31
- 2. 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发展31-33
- 3. 全球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33-35
- (二) 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35-42
- 1. 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和南北矛盾的加深35-37
- 2. 环境责任问题37-38
- 3. 环境贸易与技术壁垒问题38-39
- 4. 环境保护与国家主权问题39-42
- 三.中国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战略选择及意义42-54
- (一) 中国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42-44
- 1. 积极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42
- 2. 中国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42-44
- (二) 中国参与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战略选择44-48
- 1. 面对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和南北矛盾问题的战略选择44-46
- 2. 面对环境责任问题的战略选择46
- 3. 面对环境贸易与技术壁垒问题的战略选择46-47
- 4. 面对环境保护与国家主权问题的战略选择47-48
- (三) 加强环境问题国际合作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48-54
- 1. 有利于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48-49
- 2. 有利于广泛吸取国际环保的先进经验49-50
- 3. 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50-52
- 4. 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52-54
- 小结54-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作者攻读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评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孙来斌;;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4期
3 康瑞华;国际环境领域的南北矛盾及解决出路探讨[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11期
4 秦鹏;;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张莉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环境合作[J];国际论坛;2001年02期
6 程平;;环境正义视域下的气候变化问题——评哥本哈根峰会中的博弈[J];理论与改革;2010年04期
7 文雅;;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逻辑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生态建设的启示[J];理论界;2010年04期
8 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6期
9 余满晖;;论马克思生态批判及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J];世纪桥;2012年21期
10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62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2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