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7-08-07 14:20

  本文关键词: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与东盟关系 有利因素 制约因素 南海争端 政治互信


【摘要】: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中国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放在国家建设首位,维护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南亚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东盟是东南亚国家为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而成立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发展好与东盟的关系对我国意义重大。近几年,由于南海争端不断复杂化、国际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也受到影响。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也使亚太地区的和平环境面临挑战。在这种局势下,如何继续维护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保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各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如何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深入友好发展为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一是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本文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三是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四是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有利因素。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双方应对21世纪全球化跨区域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挑战,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增进政治和传统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共识,共建地区和平的需要,改善中国的地缘经济结构,维护亚太和平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有利因素。从中国与东盟近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现代化发展任务的相似性,以及双方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框架的成熟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友好发展的可能性即有利因素。 第三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本部分以南海争端为切入点讨论影响双方关系友好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探讨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越南、菲律宾的关系;二是探讨区域外大国美国、日本、印度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三是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对双方关系的影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现阶段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部分找出这些制约因素为下文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友好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措施。本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利因素来提出应对措施。分为两块进行论述,一是针对亚太地区南海争端的复杂局面中国应采取的方法。二是探讨促进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应采取的方法。 第五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前景。本部分从两方面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前景做出预测,一是论述双方关系前景光明的原因;二是论述发展道路曲折的原因。 本文分析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促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希望通过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发展方面的探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实证材料,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关系 有利因素 制约因素 南海争端 政治互信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22.333
【目录】:
  • 摘要5-8
  • 绪论8-24
  • (一)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8-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9-21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21-22
  • (四)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22-24
  •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性与有利因素24-34
  • (一)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性24-27
  • (二)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27-34
  •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34-48
  • (一) 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的领土争端34-38
  • (二) 美国“重返亚太”谋求对东盟的主导权38-41
  • (三) 日本拉拢东盟抗衡中国41-43
  • (四) 印度推行“东进政策”牵制中国43-46
  • (五) 东盟实行“大国平衡”战略46-48
  • 三、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措施48-57
  • (一) 稳妥处理南海争端48-51
  • (二)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51-57
  • 四、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前景57-59
  • (一)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光明57-58
  • (二)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道路曲折58-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5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35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