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7:38

  本文关键词: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外交能力 低碳经济 议题设定 公共气候外交


【摘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界定的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气候变化导致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物种灭绝、空气污染等也都随之而来。虽然对气候变化的存在、其潜在影响,甚至现行应对措施的效果仍存在争议,但是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及应对却一直在继续,大批学者、政治家及新闻媒体等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变化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碳排放权的争夺关系到一国的发展空间,由此气候领域的外交活动尤为重要。当前,欧盟、美国等都积极采取措施积极进行气候外交,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一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既需要国内采取一系列行动,以低碳经济为减排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注重运用外交手段,通过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利用公共外交来争取发展空间。本论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立足于分析国际气候外交领域的主要参与者欧盟、美国的气候外交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气候外交面临的挑战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气候外交能力存在的问题。我国气候外交的挑战一方面来自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的事实,而且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非易事;另一方面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企图强制中国减排。此外,现有国际合作形成的减排条约也存在不公平之处。总体来说,我国气候外交能力赖以依存的硬实力不够稳固,影响力度不够,气候外交策略能力也有待加强。 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加气候外交的经济基础、提高议题设定能力、加强公共外交等途径提出了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是气候外交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中国方案,灵活运用气候议题策略,提高气候议题设定能力,可以使我国参与到气候治理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提高话语权;积极利用公共外交,则使国外民众了解到中国的努力,理解中国采取各项行动的背后原因,从而获得更多理解与支持。
【关键词】:气候外交能力 低碳经济 议题设定 公共气候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6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三、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15-16
  • 第一章 国外气候外交及启示16-29
  • 一、 欧盟气候外交特点16-23
  • (一) 注重科学研究奠定应对基础16-18
  • (二) 内部积极应对形成示范效应18-21
  • (三) 积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21-23
  • 二、 美国气候外交特点23-27
  • (一) 对国际气候合作的态度不断反复23-26
  • (二) 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框架体系26-27
  • 三、 国外气候外交对我国的启示27-29
  • (一) 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8
  • (二) 注重加强国际合作28-29
  • (三)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29
  • 第二章 我国气候外交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29-40
  • 一、 我国气候外交面临的现实挑战30-37
  • (一) 温室气体排放量日益增加是不可回避的现实30-34
  • (二) 减排的国外舆论压力大34-37
  • 二、 当前国际气候合作体制存在不公平37-39
  • 三、 当前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不足39-40
  • 第三章 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40-52
  • 一、 我国气候外交的目标和立场40-41
  • 二、 不断加强气候外交的经济基础41-44
  • (一) 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41-43
  • (二)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进行碳交易43-44
  • 三、 提高议题设定能力44-47
  • (一) 提出国际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44-47
  • (二) 制定有效的气候议题策略47
  • 四、 积极促进气候领域的公共外交47-52
  • (一) 我国气候公共外交的主客体分析48-50
  • (二) 以文化公共外交促进气候外交50-51
  • (三) 我国气候公共外交的手段创新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节能减排,我们应该做什么?[J];江淮法治;2007年17期

2 李亮明;古汉娜;高磊;;多管齐下监督 推动节能减排——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征访谈录[J];人民之声;2007年07期

3 周建杰;;农七师电力公司工会启动职工节能减排活动[J];兵团工运;2008年05期

4 张立新;;节能减排:能源大省的阵痛[J];领导之友;2008年02期

5 洪湖;黄玲;;珠江源头“减排”急——曲靖市节能减排情况调查[J];云南支部生活;2008年08期

6 龚卉卉;;“五小”其实并不小[J];工友;2008年08期

7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答记者问: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J];创造;2010年04期

8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通知[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10期

9 洪天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实现新发展[J];中国妇运;2011年01期

10 乌日图;;中国发展必须走能源资源节约型道路——对“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一些思考[J];中国人大;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宾;;全球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成效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邢燕;;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干大川;;从技术层面探讨热工工程及工业窑炉设计中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协调及处理[A];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度)工业炉窑技术改造与材料节能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0年

4 郑红玲;;关于推进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对策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的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减排成本分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苏福源;;节能减排,打造生态唐钢[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兴华;童国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减排[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康景隆;;浅析冷冻干燥系统的节能减排[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唐和雍;易红;;铸造生产线节能减排的对策和效果[A];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重庆铸造行业协会2010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乐芬;边浩;;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PECE项目 邹骥 傅莎 王克;碳强度目标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冯迪凡;首提“碳强度” 胡锦涛承诺中国减排四措施[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吴玺;“一刀切”欠合理 节能减排或将差异化考核[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尔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十二五”市场化减排新思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5 记者 曹显钰;“十二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确定[N];安徽日报;2011年

6 周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德群 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减排指标差别化利降低成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周婷;中国将出台首部碳交易管理办法[N];中国贸易报;2010年

8 记者 车辉;发改委: 2020年有望实现40%以上的减排目标[N];工人日报;2009年

9 记者 姜瑜;“碳风暴”背后的绿色使命[N];上海金融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周婷;首部自愿减排碳交易管理办法有望出台[N];中国证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陈艳;江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涛;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实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妹;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罗岑;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云飞;区域节能减排的系统分析与能耗结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时倩瑶;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周广艳;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8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曹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于鹏飞;青岛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评价及其对策建议[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6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46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