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研究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中国内战问题上,美国坚定支持蒋介石。美国的支持没有能够帮助国民党在内战中取胜,相反内战却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蒋介石集团退据台湾并继续得到美国扶持。由于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对新生的中共政权采取敌视态度,中国也把美国视为对自己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自此中美关系进入20多年的敌视状态。但是,随着国际形式风云突变,以及中美双方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到尼克松执政时期,改善中美关系甚至建立双边外交关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在中美关系缓和历史上,尼克松无疑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他对华态度的转变是其改善中美关系以及改变对华政策的基础。本文以尼克松早期的对华态度为切入点,对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试图进一步探索尼克松转变对华态度的原因。本文一共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尼克松早期的政治生涯和对华态度。众所周知早期的尼克松是积极反共的,要分析他入主白宫后对华态度的转变,,就很有必要和他早期的对华态度做番对比,因为早期尼克松的对华态度是具有矛盾性的,这些矛盾是后来他转变对华态度的关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尼克松对华态度的松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总统大选的失败,对在政坛上一贯十分顺利的尼克松是个不小的打击,他不得不进行反思,以求东山再起。六十年代动荡的国际局势,使尼克松不得不对中国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个时候的尼克松经过政坛的起起伏伏和长期磨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客。他的成熟帮助他赢得了接下来的大选,为他实施他的外交理想以及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供了机遇。第三部分分析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要想知道尼克松对华态度的转变就必须分析其原因,本文从国际国内等方面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结果,尼克松对华态度的转变使他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并最终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全文四个部分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以历史的眼光对尼克松对华态度的转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力图认识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现象,总结此间的成败得失。
【关键词】:尼克松 对华态度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章 尼克松早期的对华态度12-22
- 一、 早期仕途的一帆风顺12-15
- 二、 反共斗士15-17
- 三、 亲蒋反华17-19
- 四、 早期对华态度的两面性19-22
- 第二章 尼克松对华态度的转变22-34
- 一、 尼克松对华态度的松动22-25
- 二、 尼克松的新变化25-27
- 三、 入主白宫27-28
- 四、 尼克松对华"新态度"28-34
- 第三章 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34-44
- 一、 迅速体面结束越南战争34-36
- 二、 美苏争霸与中苏关系破裂36-38
- 三、 西欧和日本崛起38-40
- 四、 第三世界的崛起40-42
- 五、 美国现实主义外交的影响42-44
- 第四章 对华态度转变的结果44-54
- 一、 转变对华态度的准备和秘密外交渠道的开辟44-48
- 二、 中国对美国态度的转变与乒乓外交48-50
- 三、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50-54
- 结语54-58
- 参考文献58-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璐;;领导还是合作:尼克松政府对欧政策的调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王仲春;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J];党的文献;2002年04期
3 罗小军;;“同舟共济”与适应性变革:经济增长、权力转移及中美关系[J];当代亚太;2009年04期
4 刘希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的日本因素[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张志梅;;浅析尼克松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虞群;;“尼克松主义”与泰国“等距离外交”政策的形成[J];东南亚之窗;2008年01期
7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课题组;;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国际关系的贡献和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江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法理与实践——以条约法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年05期
9 陈平,杨志敏;从阿连德革命到“新保守主义试验”——拉美新自由主义兴起的经济与政治[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赵可金;;中国的外交新思维与外交理论的发展[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8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悦;1973-1974年石油危机和美国的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1947-1972)[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建明;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昊;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淑令;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7-1988)[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晨曦;试析美国尼克松政府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1969-1974)[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崔青青;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经济改革比较[D];山西大学;2011年
3 陈纬华;基辛格的对华外交思想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吕睿;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D];新疆大学;2004年
5 王丰;台湾蒋氏当权时期的对美政策[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苏礼;美国与1971年南亚危机[D];郑州大学;2007年
7 沙靖宇;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张秀阁;国家利益在外交决策中的考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刚;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1969-1974)[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红垒;中美关系解冻—三条渠道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5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6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