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共外交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仅2015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就达202亿美元,数量及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和问题也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 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了公共外交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间的关系。作为世界经济网络节点的企业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力量,因此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公共外交,,既是国家和时代的呼唤,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论文在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出发,阐述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公共外交手段的理解、运用和实践。并借助相关数据进一步说明公共外交的建构和实施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长远影响和后续作用。 通过研究可知,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公共外交是双向建构关系。企业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影响并反映了国家的形象和行为方式;反之,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形象和国际话语力也给企业“走出去”塑造了宏观环境,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海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公共外交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海外经济活动。 在应对措施上,本文强调应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加强公共外交的建设,即横向上,要从公共外交理论的创新延伸到公共外交的实践当中,纵向上,则要由政府带动创建有力平台,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加快内外部公共外交网络的建设,共同助力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关键词】:公共外交 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 整合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9.2;F271;D822.2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14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7-8
- 二、 文献综述8-12
-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8-10
-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10-12
-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12-14
- (一) 研究方法12-13
- (二) 论文结构13-14
- 第二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对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14-22
- 一、 公共外交的主体、内涵及特点14-16
- 二、 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和发展16-17
- 三、 中国公共外交对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17-20
- 四、 小结与讨论20-22
-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因素22-43
- 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22-32
- (一)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程22-24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背景24-28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28-32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特点32-34
- (一) 并购主体和区位选择走向多元化32-33
- (二) 并购形式的单一化33
- (三) 竞购策略在逐步改变33-34
- (四) 投资并购政策大幅放宽34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34-43
- (一) 企业内部因素34-35
- (二) 市场因素35-37
- (三) 非市场因素37-38
- (四) 国家间关系38-43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公共外交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43-48
- 一、 案例:中国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诺兰达43-44
- 二、 中国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诺兰达影响因素分析44-45
- (一) 政治因素44
- (二) 社会因素44-45
- 三、 企业公共外交的发展和建构45-48
- (一) 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45-48
- 第五章 借助公共外交推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措施48-55
- 一、 建立以政府为依托的国际化公共外交平台48-49
- (一) 国际立场的表达和国家形象的建设48-49
- (二) 公共外交理念的推广和人才培养49
- 二、 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发展模式49-51
- (一) 增强企业实力,维护信誉49-50
- (二) 遵循国际惯例,履行社会责任50
- (三) 注重经济利益分享50-51
- (四) 跨文化管理与并购后的整合51
- 三、 重视其他主体的公共外交参与51-53
- (一) 网络公共外交的建立51-52
- (二) 媒体公共外交的发展52
- (三) 民间外交的发展52-53
- 四、 小结与讨论53-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1
- 附件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2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3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4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5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9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10 叶靓;邵育群;;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7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郑万通;;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赵启正;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机遇[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淼;公共外交:匹夫有责的外交新视野[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季明 宫一栋 缪晓娟;上海世博会搭建“公共外交”新舞台[N];中国信息报;2010年
8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记者 顾意亮;全国政协与上海市政协联合调研世博会公共外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包松娅;外事委:全力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美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霞;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3 龚涛;中国公共外交[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樊蕾;试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与国家形象的塑造[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胡婷婷;英国的公共外交(1997-2009)[D];外交学院;2010年
6 郑舒婷;试析中国对美国的公共外交[D];暨南大学;2011年
7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亮;中国公共外交析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刘炳香;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韩子玉;论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9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7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