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四国”机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基础四国”机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存在利益的矛盾使得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谈判上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政治上的不平等性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全球环境问题需要由各国一起努力合作解决已成为共识。巴西、南非、印度以及中国四个当今主要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谋求自己的环境利益联合起来,无疑为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矛盾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法——“基础四国”机制。该机制主要致力于进一步促进南南合作、开拓南北合作的可能性,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秩序向多极化发展,使得“基础四国”机制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不可或缺的问题解决机制。诚然它还很年轻并不成熟,面临着许多内部的挑战和外部的阻挠,但是在国际社会主张和平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大背景下,只要机制内各国共同努力,“基础四国”机制必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为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发展、为全人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础四国 国际气候谈判 南南合作 南北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15;P467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10
- 第1章 国际气候谈判的由来与机制10-20
- 1.1 国际气候谈判的由来10-13
- 1.2 国际气候谈判的机制与存在的问题13-16
- 1.3 国际气候谈判的成功案例——《蒙特利尔议定书》16-20
- 第2章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机制的形成20-29
- 2.1 “基础四国”成员国的概况20-21
- 2.2 “基础四国”机制形成背景21-22
- 2.3 “基础四国”机制的运作方式与特点22-25
- 2.4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谈判立场25-29
- 第3章 “基础四国”机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影响29-35
- 3.1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获得的成果29-32
- 3.2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成为南南合作的新范例32-33
- 3.3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对南北合作的影响33-34
- 3.4 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秩序向多极化发展34-35
- 第4章 “基础四国”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35-39
- 4.1 “基础四国”内部各成员国间利益差异35-37
- 4.2 “基础四国”机制与“77 国+中国”机制之间的冲突37-39
- 结束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行姝;;国际气候合作的现实与前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2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3 胡宗山;史文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国际气候合作:历程、动因与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5期
4 王瑞彬;;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5 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辨析[J];生态经济;2009年05期
6 严双伍;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演变[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7 张磊;庄贵阳;;国际气候谈判困局与东亚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7期
8 孙畅;;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发展难题[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10期
9 严双伍;高小升;;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利益诉求[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4期
10 李强;;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非合作性博弈困境及其超越[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雅敏;;国际气候政策的评价标准分析[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施奕任;;国际气候倡议与中国的组织应对[A];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王遥;认清气候融资形势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N];证券时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 唐学鹏;国际气候新秩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怀畅 整理;陈迎:国际气候谈判的关键是公平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月 美国Climate Insights LLC公司;气候谈判的“去美国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国际气候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与发展权益”研讨会举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研究员 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N];文汇报;2008年
8 朱广菁;我国青少年初登国际气候舞台[N];大众科技报;2008年
9 陈迎;合作推动国际气候谈判[N];人民日报;2009年
1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刘新宇;“气候门”难以影响国际气候博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锋亮;国际气候制度中的遵约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博;国际气候会议的政策转移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刘明;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小国外交[D];外交学院;2016年
4 李爽;国际气候治理的中国法律路径[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5 王常召;国际气候谈判中伞形集团的立场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赵宁;国际气候谈判困境的解决途径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7 管勇鑫;“基础四国”机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6年
8 甘恢运;国际气候合作的可行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
本文编号:683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8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