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关系中外交话语的调适与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5:30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关系中外交话语的调适与建构研究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国南方的东南亚地区的邻国也不例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来重视相互的关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组成的地区国际组织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纵观这一发展历程,既可以看到双方关系不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教育等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其发展脉络也可以清晰地通过外交话语的演变呈现出来。语言与国际关系紧密相关,语言不仅描述和反映了国际关系历史和现实,而且对其进行有目的的社会及政治建构。除了物质实力以外,话语的主导权也是国家进行争夺的领域。从根本上说,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依赖语言活动的社会及文化建构的,因此话语权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世界政治的现实及后果赋予社会含义。以语言为主的符号系统既是国际政治权力的一种形式,也是权力的主要来源。关注中国与东盟关系,就不能忽略这一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话语因素。本论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言的人际功能和建构主义的身份政治概念,采用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从社会、文化和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中国与东盟关系与话语相互建构、相互塑造的过程,并且探究在这一个过程中外交话语发挥的功能。根据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可以相应地将外交话语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期间,由于受到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传统的对主权、领土问题的敏感、中国对于周边小国应施以“保护”的心态,以及中国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而经历的“百年耻辱”的心理而带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话语以及对东盟的话语体现出明显“革命”的特征,在客观上造成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充满焦虑。但中国随着形势调整了政策及相应的外交话语,使得双方关系趋向缓和。第二阶段是1979-1990年,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服务于内部的经济发展,中国努力消除东盟对中国的疑虑,在柬埔寨问题与东盟立场一致的,外交话语体现出“反对霸权”的特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阶段是1991-1999年,为了对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继续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参与了东盟为主导的地区机制安排并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这一阶段的话语特点体现在中国强调“建立信任”,向东盟表达自己的善意。加上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体现出的负责任姿态,赢得了东盟国家极大的信任。第四阶段是2000-2011年,中国和东盟进入关系最好的阶段。出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身份定位发生改变及道德因素的影响加大,中国在外交话语上主要体现倡导“和平”和“和谐”。中国通过与东盟建造共同的规范,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条约和协议,东盟基本消除了对中国的疑虑。第五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由于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及中国自身国力的增长,中国的外交话语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向更深层、更全面发展。南海问题的发展需要中国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来应对挑战。这一时期,东盟对中国的疑虑有所增加,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包括政治和安全合作在内的全方位的合作。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外交话语,可以把握双方关系的发展历程。语言作为一种载体,真实的记录了国际关系的事实。通过对外交话语的研究,能够重新表征出国际关系;其次,语言具有的人际功能延伸到国家间关系层面,能够建立和保持国家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国家的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的功能。在中国与东盟互动的过程中,话语发挥了表达诚意、促进理解、达成共识、增信释疑、建构规则和规范、设置议程、框定主题、政策宣示、赋予行动合法性等功能。最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外交话语也参与塑造了双方关系的发展,两者相伴相生,互为建构。中国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提高外交话语的效果:一、摈弃外交话语当中的不合理成分以提高话语接受度;二、提高外交话语与行为匹配度来促进话语可信度;三、加强对受众观念的研究以增加外交话语的理解度。
【关键词】:中国—东盟关系 外交话语 话语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30
-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11-14
- (一) 问题的提出11-12
-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12-14
- 二、文献综述14-25
- (一) 中国政治/外交话语研究文献综述14-19
- (二) 中国—东盟关系研究文献综述19-25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5-28
- (一) 研究思路25
- (二) 研究方法25-27
- (三) 研究的创新点27-28
- 四、论文框架28-30
- 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话语(语言)研究30-45
- 一、概念辨析30-33
- 二、建构主义33-37
- (一) 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思想34-35
- (二) 国际关系的语言视角35-37
- 三、话语分析37-39
- 四、语言元功能39-41
- 五、理论分析框架41-45
- 第二章 “革命”为导向的外交话语(1949—1978)45-64
-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外交话语的阶段划分45-47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47-51
- (一) 国际形势的影响47-48
- (二) 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48-51
- 三、充满“革命”的外交话语51-55
- (一) “一边倒”政策51-52
-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52-54
- (三) “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及“三个世界”54-55
- 四、“斗争性”在中国对东盟的外交话语中的体现55-58
- (一)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对东盟的外交话语55-57
- (二) 中国反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话语57-58
- 五、外交话语效果:从引起东盟焦虑到趋向缓和58-62
- (一) “斗争”话语导致东盟国家疑虑59-60
- (二) 华人问题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60-61
- (三) 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建交61-62
- 六、本章小结62-64
- 第三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话语(1979—1990)64-80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发展脉络64-65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65-67
- (一) 地区形势的发展65
- (二) 中国对战争的认知发生改变65-66
- (三) 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66-67
-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话语67-71
- 四、中国对东盟释放善意、消除疑虑的外交话语71-73
- (一) “睦邻友好”的外交话语71-72
- (二) 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的话语72
- (三) 中国消除东盟疑虑的话语和行动72-73
- 五、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和观念的差距73-79
- (一) 中国与东盟在柬埔寨问题上的不同出发点73-75
-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的加强75-78
- (三) 中国与东盟观念上的差距78-79
- 六、本章小结79-80
- 第四章 “建立信任”的外交话语(1991—1999年)80-100
- 一、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80-81
- 二、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81-83
- (一) 国际形势因素:冷战的结束81
- (二) 地区层面:东盟对中国的“综合性接触”81-83
- 三、外交话语的体现83-86
- (一) 世界多极化的话语83-85
- (二)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85-86
- (三) “睦邻友好政策”的话语及“搁置”政策86
- 四、中国与东盟多边框架下的互动86-93
- (一) 合作伊始86-88
- (二) 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88-90
- (三) 中国倡导与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90-92
- (四) 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92-93
- 五、东盟对“中国威胁论”的态度93-95
- (一) “中国威胁论”93-94
- (二)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政策考量94-95
- 六、中国与东盟之间信任的建立95-98
- (一) 信任的概念95-96
- (二) 信任与合作96-97
- (三) 中国与东盟信任建立的机制97-98
- 七、本章小结98-100
- 第五章 “和平”的外交话语(2000—2011年)100-118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100-101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101-104
- (一) 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态度以及自身定位的改变102-103
- (二) 中国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要求103-104
- 三、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104-110
- (一) 挑战国际秩序话语的消失104-105
- (二) “和平发展”话语的产生105-110
- 四、地区规范的建立110-114
- (一)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110-111
- (二) 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111-112
- (三) 意义112-114
- 五、中国对东盟外交话语的效果114-116
- 六、本章小结116-118
- 第六章 “共同命运”的外交话语(2012年-)118-139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118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118-121
- (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118-119
- (二) 道德观念的影响119-120
- (三) 美国卷入南海争端120-121
- 三、强调“积极有为”的外交话语121-126
- (一)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有为”的外交话语121-124
- (二)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话语及新理念124-126
- 四、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外交话语126-134
- (一) 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话语126-129
- (二) 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话语129-134
- 五、东盟对中国的矛盾心理134-137
- (一) 东盟对中国依赖和担心并存134-135
- (二) 东盟对中国的观念135-137
- 六、本章小结137-139
- 结论139-143
- 参考文献143-1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58-159
- 致谢159-1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莲;李晓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其在东亚地区的推进特点[J];东北亚论坛;2015年06期
2 陆建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J];创新;2015年05期
3 卢光盛;许利平;;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新理念及其实践[J];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04期
4 尹继武;;单边默契、信号表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09期
5 宫力;;邓小平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04期
6 葛红亮;鞠海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想下南海问题的前景展望[J];东北亚论坛;2014年04期
7 邢丽菊;;从传统文化角度解析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03期
8 贺圣达;;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与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9 兰夕雨;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演进:从“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01期
10 赵洋;;约翰·塞尔与国际关系理论的语言学转向[J];国际论坛;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5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9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