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平共处”看五十年代末的中苏关系
本文关键词:从“和平共处”看五十年代末的中苏关系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2014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 回到60年前,冷战格局,东西方对立的两大阵营,毛泽东为首的整个领导层对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与缅甸、印度等中国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边界问题,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和平共处”四个字,随着国内反右、整风等一系列“不断革命”的政治运动兴起,在外交上逐渐被淡化,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领导层重新提出。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并将其确定为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中苏在“和平共处”上的分歧表现在1958-1959年一系列的外交事件中,并使中苏关系在进入蜜月期后迅速恶化,毛泽东做出了苏联变修的判断,于是在国内国际上都“反修防修”,以“和平共处”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改变了中苏同盟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冷战的格局。 从“和平共处”看五十年代末的中苏关系,我们最终发现,中苏在和平共处问题上的分歧归因于中苏处于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具体说,50年代末中国所处的阶段苏联曾经经历过,并总结出许多教训;而50年代末南斯拉夫的不结盟对外政策和通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贸易来进行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在邓小平时代同样经历。
【关键词】:和平共处 中苏关系 毛泽东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9.5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16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6-7
- 二、 文献综述7-14
- 三、 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毛泽东时代的中苏关系16-24
-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重要地位16-20
- 一、 在毛泽东时代,没有中苏分裂就不会有中美接近16-18
- 二、 中苏关系影响着中国对外关系18-20
- 第二节 中苏关系的本质特征20-24
- 一、 影响中国内政的一根基轴20-21
- 二、 党际关系取代国家关系21-22
- 三、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交往为首脑外交提供了许多借鉴22-24
- 第二章 “和平共处”的含义24-36
- 第一节 马恩列斯毛——革命导师们的“和平共处”24-29
- 一、 列宁时代的和平共处25
- 二、 斯大林时代的和平共处25-27
- 三、 毛泽东时代的和平共处27-29
- 第二节 “修正主义”的“和平共处”29-34
- 一、 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29-32
- 二、 铁托的“积极共处”32-34
- 第三节 对不同时期和平共处的看法34-36
- 一、 “和平共处”提出的目的性和策略性强34-35
- 二、 “和平共处”无法替代“战争革命”35-36
- 第三章 从“和平共处”看五十年代末的中苏关系36-44
- 第一节 中苏关系出现裂痕36-39
- 一、 毛泽东的“不断革命”37-38
- 二、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38-39
- 第二节 中苏分歧的公开39-44
- 一、 中苏国庆节的争吵40-42
- 二、 中苏双方对于分歧的评估42-44
-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附件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玉林,张巨浩,李淑杰;抗美援朝与建国初的中苏关系[J];龙江党史;1995年Z2期
2 ;《中苏关系史纲》揭示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原因[J];报刊荟萃;2008年02期
3 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开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密电抄底节选──1941~1942年的中苏关系[J];民国档案;2000年01期
5 马叙生;;结盟和对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苏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6 马叙生;结盟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2期
7 胡晓丽;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古今;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02期
9 高飞;1950—60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探索[J];国际论坛;2003年06期
10 孔寒冰;人去曲未终——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曙;;论邓小平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3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宏志;;毛泽东“指头论”源流考[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学术研讨会资料与会议指南(保存本)[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陈开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观系统地解读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4 特约记者 楚原;沈志华:中苏关系史新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胡若愚;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N];浙江日报;2014年
6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7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9 徐思彦;冷战史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3 应俊;列强与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吉林大学;2014年
4 潘正祥;从结盟到对抗[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2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3 杨润含;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中苏关系史研究述评[D];扬州大学;2012年
4 张祖利;沈志华与中苏关系史研究论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乔广德;20世纪20年代的中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华德莉;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10 陈静;1950-1960年代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04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70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