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崛起视野下的“印度洋困境”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20 11:01

  本文关键词:中国崛起视野下的“印度洋困境”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崛起 印度洋困境 周边外交 印度洋战略


【摘要】:“中国崛起”这一话题是21世纪国际政治讨论地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中国崛起来说,印度洋航道扼守中国的贸易,能源和战略生命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能源安全以及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都呼唤印度洋海上通道的畅通。确保海上通道的安全要求崛起的中国经略印度洋。 但是,中国并不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由此带来的一个战略上的先天弱点就是承载中国80%以上能源运输的海上通道都掌握在其它国家的军事控制之中。全球性大国与区域性大国都在印度洋上有着自身的利益。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印度洋的种种战略措施必然会与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一定程度上相冲突。除开大国因素之外,印度洋沿岸还存在民族、种族、宗教以及语言、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间政治、经济的矛盾以及对石油等能源的争夺,地区冲突以及国家内部冲突一直困扰着印度洋沿岸地区,这样对与印度洋国际航道的安全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对过度依赖印度洋的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战略安全威胁。一旦发生冲突或者突发事件,中国的崛起将受到重创。因此,中国崛起在战略安全层面上陷入了“印度洋困境”。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印度洋在中国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破解“印度洋困境”进行战略性思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对于“印度洋困境”的破解,我们既要从介入的地区性及区域外大国本身的制约因素来分析,同时还要强调中国在构建一个新型的海洋关系上所应当发挥的主动性。中国印度洋海权困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基础。在面临印度洋海权发展诸多复杂形势的同时,我们亟需对“印度洋困境”的破解进行必要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中国崛起 印度洋困境 周边外交 印度洋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2.3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一) 选题缘起9-11
  • (二) 研究现状11-15
  • (三) 论文结构15-16
  • 第一章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角色16-23
  • 第一节 印度洋的战略地位16-18
  • 1、印度洋的地理构造16-17
  • 2、印度洋的经济意义17
  • 3、印度洋的战略价值17-18
  • 第二节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生命线18-23
  • 1、中国贸易安全的印度洋角色19-20
  • 2、中国能源安全的印度洋角色20-21
  • 3、中国战略安全的印度洋角色21-23
  • 第二章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困境”23-52
  • 第一节 群雄逐鹿的大国因素23-46
  • 1、印度紧盯印度洋23-34
  • 2、美国运筹印度洋34-46
  • 第二节 复杂动荡的沿岸局势46-48
  • 第三节 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因素48-52
  • 第三章 中国“印度洋困境”的战略突破52-71
  • 第一节 大国介入的制约因素53-63
  • 1、“印度湖之梦”的制约因素53-55
  • 2、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制约因素55-59
  • 3、美国“联印战略”的内生性缺陷59-63
  • 第二节 构建新型双边海洋关系——中国的战略支柱63-71
  • 1、呼唤战略互信的新型中美海洋关系63-66
  • 2、强调和解合作的新型中印海洋关系66-71
  • 结语71-78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转型与海权的发展71-72
  • 第二节 中国印度洋海权发展的思考72-78
  • 1、中国海权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72-74
  • 2、印度洋海权发展亟需的战略思考74-78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78-79
  • 参考文献79-84
  • 后记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江平;;印度海军进入南中国海[J];现代舰船;2000年08期

3 钱帆;;目标印度洋: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与印度的“铁幕”政策[J];现代军事;2010年05期

4 王丽华;;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张文木;印度的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8年05期



本文编号:706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706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