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缅甸外交战略转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缅甸外交战略转变研究
【摘要】:2003年以来,缅甸开始由暗到明、由内及外地进行全方位改革,其中外交战略的转变尤为突出。回顾历史,缅甸的外交战略经历了三次重要变革,并且每次变革都与其内政转变相结合。2015年缅甸大选在即,转变中的缅甸外交战略将走向何方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缅甸外交战略从独立之初的“积极主动的中立外交战略”发展到奈温政府的“不结盟外交”,其战略核心是中立。而1988年新军人政府上台后,缅甸外交战略转为“亲中疏美的一边倒战略”,这使得原本就与世界接触不多的缅甸更加闭塞。直到21世纪初,缅甸政府开始极力希望扭转此种局面,由军人集团内部开始了内政外交的综合转变。缅甸自2003年酝酿改革,期间不断向外界传递转变的信号,受到欧美等国的高度关注。2009年起,缅甸开始正式的转变,主要表现是积极主动与美国及西方国家接触,同时有意疏远与中国的关系。此外,缅甸积极参与东盟事务,与其他东盟国家增强往来。至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缅,缅甸外交战略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后,由于缅甸内政问题的加剧,使缅甸开始反思其外交转变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由此转变进入徘徊阶段。推动缅甸此次外交战略转变的首要因素来源于其内部。这次改革是缅甸军人集团主动推行的改革;民地武问题成为改革瓶颈;昂山素季和民盟促进缅甸外交战略转变。此外,美国、中国和东盟对缅甸此次外交战略转变也起到不同的作用。美国出于其“重返亚太”战略需要,借助缅甸转变之机,对缅政策进行调整,并采取多样化的外交手段,两国关系不断加深。中国在缅甸长期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缅甸此次转变的原因之一,但是,缅甸完全抛弃中国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东盟是缅甸发展的新舞台,因此缅甸战略转变后更倾向于在东盟内部的发展。缅甸外交逐渐形成了以地区主义为核心、主动开放的多边主义和大国平衡策略。这意味着中国、美国、东盟等应改变与缅交往方式和态度,在新时期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实现地区和平繁荣。
【关键词】:缅甸 外交战略 美国亚太再平衡 东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33.7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论9-19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二) 文献综述10-17
- (三) 概念界定17-19
- 一、缅甸外交战略回顾19-32
- (一) 积极主动的中立外交战略(1948年-1962年)19-21
- (二) 不结盟战略(20世纪60年代-1988年)21-26
- (三) 亲中疏美的“一边倒”战略(1988年-2009年)26-32
- 二、缅甸外交战略转变的过程32-47
- (一) 从内政改革向外交改革的酝酿阶段(2003年-2010年底)32-36
- (二) 在中美间寻找战略平衡点的探索阶段(2011年初-2013年初)36-44
- (三) 国内问题导致外交战略转变的徘徊阶段(2013年初至今)44-47
- 三、缅甸外交战略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47-76
- (一) 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主导改革方向48-64
- (二)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缅纳入其区域部署64-68
- (三) 稀释在缅甸的影响力68-72
- (四) 东盟利用地区一体化优势吸引缅甸72-76
- 四、缅甸外交战略选择展望与中缅关系发展的思考76-85
- (一) 缅甸外交战略未来走向76-79
- (二) 对中缅关系发展的思考79-85
- 参考文献85-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邵云瑞;;关于建国初期党的过渡战略转变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2 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纵横谈(上)[J];秘书工作;2011年04期
3 李宗开;;科学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方法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4 王炳林;吴序光;;论从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变[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04期
5 陈维丰;高崇之;徐有轲;;战略本质特征探析[J];军事经济研究;1992年03期
6 陈伙成;关于军事战略转变理论问题的历史思考[J];军事历史;1995年03期
7 温强洲;再论长江战略[J];长江论坛;1995年02期
8 李才生,王乃波,夏连德;关于大连市乡镇企业实施外向型战略转变的思考[J];大连党校学报;1996年02期
9 郭庆汉;实现长江防洪格局的战略转变[J];长江论坛;1997年01期
10 周书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变[J];学理论;199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简兆权;刘益;李垣;;战略转换研究框架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的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杨梅枝;;试论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创新战略[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冰晴;林德明;;战略联盟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以中发联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萌;;论沈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两个基本战略[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于锦华;;“沈本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实施对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李良厚;李高阳;付祥建;;试论我国林业战略转变的科学哲学基础[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7 姬业成;;反哺农业已到时[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吕小宁;;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军事战略转变[A];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C];1991年
9 温铁军;;宏观调控和农村问题的分析[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科顾委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 陈永昌;改革开放30年的四次重大战略转变[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2 管益忻;中国汽车产业应实现八大战略转变[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孙永杰;64位之役 战略之争[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4 CUBN 记者 孙先锋;脱离员工的公司战略[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5 枭冬;许艳华:中国品牌汽车积极谋求战略转变[N];现代物流报;2013年
6 记者 丁贤生;牢牢抓住四个重点 实现三个战略转变[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吴昀国 林玫娟;浪潮软件 战略转变求发展[N];证券日报;2006年
8 娄纯泗 ;探索战略转型的规律性[N];解放军报;2004年
9 陈永生 王胜男;战略转变带来发展机遇[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小亮;粤高速重组胎动 省交通集团战略转变[N];南方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丁嗣;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转变的指示作用[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冉;战略实施的阿米巴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王伟;战后日本防卫战略的演变及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3 齐艳茗;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演进[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4 郭向勇;罗盖特中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言乔燕;GZ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仕勇;三勒浆药业公司战略转变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李昭;节点迅捷发展战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冯仲康;EPCC2公司的战略调整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王t$;新时期缅甸外交战略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胡玉涛;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演化与战略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7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77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