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模式”的产生、内涵及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22:44

  本文关键词:“中国模式”的产生、内涵及意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要】: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得以提升,因而国际社会纷纷关注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并将这种引领中国社会实现繁荣富强的发展模式誉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创造的“中国奇迹”与西方模式陷入发展僵局的鲜明对比,使“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便对“中国模式”形成比较客观的认知,从而为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揭示了“中国模式”的产生、内涵及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对“中国模式”的内容、特征、价值及未来走向等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析。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特征、意义及未来走向作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界定了本文研究中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相关概念的科学内涵,并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章介绍了“中国模式”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关于“中国模式”的形成,本文阐释了它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于“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理论界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定论,本文主要赞同以改革开放作为它的历史起点,并对改革开放30余年作了时间段的划分,据此作为“中国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四章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关于“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认知与解读,在概括国内外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模式”内涵的理解;关于“中国模式”的内容是一个丰富的庞大体系,它主要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特色民主政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向,构建和谐社会等六大内容;关于“中国模式”的特征,本文分别进行了单一视角及多元视角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特征。 第五章阐述了“中国模式”的意义,这是本文的重点。关于“中国模式”的意义,本文主要阐释了“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及国际意义,“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及发展启示,为完善西方价值理念提供了新思路,为世界政治格局增添了和平和谐多元音符。 第六章探讨了“中国模式”的未来及启示,这是本文的升华。关于“中国模式”的未来,本文认为在未来,“中国模式”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离不开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离不开继续创新,未来“中国模式”将会对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关于“中国模式”的启示,不同学者对该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认为“中国模式”启迪着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之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尊重人类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本文力图通过对上述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探讨,得出关于“中国模式”大致的理论轮廓,从而使世人对“中国模式”有比较全面客观的把握,有利于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中国模式”有比较公正的评论,理性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完善该模式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1;D8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目录11-13
  • 1 绪论13-2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研究综述14-22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14-21
  • 1.2.2 研究不足与研究趋势21-22
  • 1.3 研究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本文创新之处22-24
  • 1.3.1 研究方法22
  • 1.3.2 研究主要内容22
  • 1.3.3 研究创新点22-24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24-29
  • 2.1 “中国模式”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界定24-26
  • 2.1.1 “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概念界定24-25
  • 2.1.2 “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的概念界定25-26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26-29
  • 2.2.1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26-28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28-29
  • 3 “中国模式”的产生29-40
  • 3.1 “中国模式”的形成条件29-34
  • 3.1.1 “中国模式”形成的理论条件29-30
  • 3.1.2 “中国模式”形成的实践基础30-32
  • 3.1.3 “中国模式”形成的时代条件32-33
  • 3.1.4 “中国模式”形成的主观条件33-34
  • 3.2 “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和争论34-40
  • 3.2.1 “中国模式”的发展历程34-37
  • 3.2.2 “中国模式”的争论37-40
  • 4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40-49
  • 4.1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40-41
  • 4.1.1 国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模式”40
  • 4.1.2 国内学者视域中的“中国模式”40-41
  • 4.1.3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41
  • 4.2 “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41-45
  • 4.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特色民主政治41-42
  • 4.2.2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2
  • 4.2.3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向,构建和谐社会42-43
  • 4.2.4 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43-44
  • 4.2.5 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并举44
  • 4.2.6 推行渐进式改革,谋求和平发展44-45
  • 4.3 “中国模式”的特征45-49
  • 4.3.1 “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45-47
  • 4.3.2 不同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特征的探讨47-49
  • 5. “中国模式”的意义49-56
  • 5.1 “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49-52
  • 5.1.1 “中国模式”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49-51
  • 5.1.2 “中国模式”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51-52
  • 5.2 “中国模式”的国际意义52-56
  • 5.2.1 “中国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及发展启示53-54
  • 5.2.2 “中国模式”为完善西方价值理念提供了新思路54
  • 5.2.3 “中国模式”为世界政治格局增添了和平和谐多元音符54-56
  • 6 “中国模式”的未来及其启示56-64
  • 6.1 “中国模式”的未来56-61
  • 6.1.1 “中国模式”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领56-57
  • 6.1.2 “中国模式”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57-58
  • 6.1.3 “中国模式”将会对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58-59
  • 6.1.4 “中国模式”离不开继续创新59-61
  • 6.2 “中国模式”的启示61-64
  • 6.2.1 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之路62
  • 6.2.2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62-63
  • 6.2.3 尊重人类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63-64
  • 结束语64-65
  • 参考文献65-74
  • 致谢74-75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伟强;;“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分野[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2 李本松;;论中国模式的内容[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俞可平 ,庄俊举;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四)——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4 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5 蔡拓;;探索中的“中国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6 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7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考验与未来[J];大经贸;2009年09期

8 张仁慧;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2期

9 林春;;承前启后的中国模式[J];读书;2006年04期

10 全毅;;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833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33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