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交织安全威胁及其安全化

发布时间:2017-09-12 13:46

  本文关键词:交织安全威胁及其安全化


  更多相关文章: 安全 非传统安全 交织安全 安全化


【摘要】:“安全”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定义一直具有较大的争议。在冷战后时代,国内外学者对安全提出了各种新的解释,并且不少学者将安全的主体从国家拓展到个体、社会、全球等行为体。非传统安全学是从这个扩展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有趣的是,非传统安全在挑战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的同时,也在促使着人们越来越关注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比如,为了理解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间的相互交织,近期有国内学者提出“交织型安全”、“多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等交织安全概念。然而,目前对于交织安全的含义与具体指标,学者们还在进行激烈探讨,与此同时,我们对交织安全与国家安全间关系的认识也十分有限。笔者认为,交织安全威胁的安全化过程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从本质上看,国家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大多数都是交织性的,只不过不同交织安全问题受到关注程度不一样。一旦当某非传统安全公共问题涉及到传统安全因素,其所经过的安全化过程便与传统安全威胁十分相似,因为国家会按照其传统安全利益受威胁程度对待所有安全问题。 本文提出国家应按照其独特国情与利益去选择性地将交织安全威胁上升到国家安全议程这一观念。本文提出,由于国情与国家利益是由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建构的,交织安全威胁的安全化理论就是把现实主义所提倡的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所提倡的建构性安全观融合起来的过程。该过程类似于一种理性归入,即某交织安全威胁是否被安全化取决于其规模而非类型。最后,本文论断,就国家而言,兼具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交织安全威胁日益增大,国家是否能够不断将其国家安全议程扩大,拓展安全的价值中心,取决于我们能否先加强对交织安全威胁不同程度安全化的认识。
【关键词】:安全 非传统安全 交织安全 安全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15.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
  • 1.3 基本框架及内容概述11-12
  • 1.4 研究方法12
  • 1.5 重点难点创新点12-14
  • 2. 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研究状况14-26
  • 2.1 浅析什么是“安全”14
  • 2.2 “安全”在国际关系学中的演化14-17
  • 2.3 非传统安全的凸显17-21
  • 2.4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安全化”21-22
  • 2.5 非传统安全意味着传统安全的衰退?22-26
  • 3. 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的结合:交织安全26-40
  • 3.1 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新挑战26-27
  • 3.2 国家面临的“交织安全”威胁27-30
  • 3.3 重新审视“交织安全”在安全理论研究的地位30-40
  • 4. 交织安全威胁的安全化过程:现实意义及运用40-47
  • 4.1 如何学习交织安全理论的现实意义40-41
  • 4.2 南海、亚丁湾、以及湄公河对中国的交织安全威胁特征41-44
  • 4.2.1 南海41-42
  • 4.2.2 亚丁湾42-43
  • 4.2.3 湄公河43-44
  • 4.3 中国对南海、亚丁湾、湄公河交织安全领域的不同程度安全化程度44-47
  • 5. 结论:对交织安全的探讨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47-50
  • 5.1 正确认识交织安全概念的紧迫性47
  • 5.2 基于安全化程度辨别交织安全威胁47-48
  • 5.3 传统安全考虑在交织安全威胁中的地位48-49
  • 5.4 交织安全研究的前提49-50
  • 6. 参考文献50-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潇枫;;“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2 余潇枫;;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中国视域[J];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01期

3 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2期

4 熊光楷;协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J];世界知识;2005年15期

5 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04期

6 俞晓秋,李伟,方金英,张运成,翟坤;非传统安全论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5期

7 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837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37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