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
发布时间:2017-09-13 23:31
本文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
【摘要】: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物质结构。社会结构即观念的分配或国际体系文化,确定了施动者即国家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确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确定了其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身份、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是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物质实力雄厚和国民素质高的国家,国家形象并不一定好;一个国家的客观物质状况或社会体系没有改变,国家形象却发生了变化。国家形象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现实状况和自身努力程度。国家形象是国家间基于社会互动而建构的一种相互身份认同关系。 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然而,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文化符号误读现象非常普遍,由此给中国国家形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号(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等。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符号在对外传播取向上应符合当前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要求;选择原则上既要注重民族性、普适性,还要注重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统一性,融入世界话语体系,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跨越文化交流异质性障碍,克服文化交流认知误差;传播策略上要采取整合策略,积极向国际社会制造和供给“共有观念”,在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中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进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本文最后以中国黑白艺术为文化符号标示,简析了以中国书法、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黑白艺术在建构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中的符号功能。
【关键词】:中国形象 建构 文化符号 对外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2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二、研究文献综述12-16
- 三、相关研究理论概述16-20
- 四、主要研究问题概述20-23
- 五、主要研究方法23
- 六、主要学术价值23-25
- 第一章 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困境及原因分析25-43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25-30
- 一、崇拜阶段:富饶勤劳勇敢25-27
- 二、贬抑阶段:封闭落后丑恶27-28
- 三、贬抑与亲善交织阶段:红色疯狂奇迹28-30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困境30-34
- 一、被负面化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30-31
- 二、被正面化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31-32
- 三、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发展趋势32-34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差异的原因分析34-43
- 一、政治因素:西方中心主义35-37
- 二、文化因素:文化差异与符号障碍37-40
- 三、媒介因素:话语霸权与“失语”40-43
- 第二章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国家形象观43-57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43-49
- 一、共有观念(知识)44-46
- 二、国家身份(利益)46-47
- 三、整体主义(结构)47-49
-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建构主义理论诠释49-57
- 一、建构模式:信息传播→共有观念→国家形象49-52
- 二、主体间性:“自塑”与“他塑”52-54
- 三、类像时代:信息博弈和符号竞争54-57
- 第三章 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符号误读57-76
- 第一节 符号的一般分析57-61
- 一、符号的含义、功能57-59
- 二、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59-61
- 第二节 文化符号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运用61-69
- 一、文化符号的内涵与界定61-64
- 二、好莱坞电影与美国国家形象64-65
- 三、日本动漫与日本国家形象65-67
- 四、“韩流”与韩国国家形象67-69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与误读69-76
- 一、文化符号造成的中国形象误读69-72
- 二、无法回避的“共同经验范围”缺失72-73
- 三、案例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73-76
- 第四章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76-98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76-83
- 一、建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77-79
- 二、建构独立自主、求同存异的国家形象79-82
- 三、建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82-83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选择原则83-93
- 一、民族性原则84-86
- 二、普适性原则86-89
- 三、古代、现代和未来相统一的原则89-91
- 四、与核心国家形象定位相一致的原则91-93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传播策略93-98
-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功能93-95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策略95-98
- 第五章 中国黑白艺术:传播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98-118
- 第一节 中国黑白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98-105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黑白理念99-100
- 二、体现中国文化和谐中庸思想内涵100-102
- 三、彰显中国气味、中国作派和中国美感102-105
- 第二节 中国黑白艺术在中国对外传播中的符号意义105-112
- 一、唤醒文化认同意识,强化文化身份认同105-108
- 二、展示和而不同诉求,传播中国和谐形象108-109
- 三、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减少文化沟通障碍109-112
- 第三节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中国黑白艺术对外传播策略112-118
- 一、传播黑白和谐理念,构建共有知识112-113
- 二、开展文化外交公关,推广黑白艺术113-115
- 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输出文化产品115-118
- 结语: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传播任重而道远118-121
- 主要参考文献121-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启智;;东西文化的冲突?[J];理论参考;2005年07期
2 欧阳云玲;;对外传播的文化障碍与文化诉求[J];对外传播;2010年04期
3 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朱爱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纪念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四百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宋铁军;;商业冲突,还是文明冲突——中国人形象被妖魔化的背后[J];经济导刊;2007年06期
6 吴一敏;;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定位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2年05期
7 居黎东;;文化与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J];当代世界;2005年12期
8 路怀中;;著名画家路怀中:简论黑白的艺术精神[J];科教文汇;2005年08期
9 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J];理论前沿;2004年19期
10 董青岭;李爱华;;和平·发展·合作——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846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465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