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视域下的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视域下的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习近平 安全战略思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安全合作
【摘要】: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安全问题也愈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更加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习近平亲自担任主席,表明他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关于安全问题的系列论述形成其全面、新颖、有针对性并且紧扣世界发展形势的安全战略思想。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与中国西南部接壤的东南亚地区虽然总体稳定,但是因为南海问题,部分国家与中国龃龉不断。且因为地理位置紧邻,贩毒、跨国犯罪、传染病跨境传播等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我国新疆“东突”恐怖势力与东南亚恐怖组织相勾结的情况。这表明,我国为了维护周边安全,需要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双边合作的覆盖面远不如多边合作,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不仅囊括东南亚全部国家,且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以之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多边合作的平台最合适不过。本文首先对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对其形成背景进行了阐述,进而对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的内容做了重点论述。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分为总体安全观、大国安全观、地区安全观,因本文不涉及其中的大国安全观,故只对总体安全观和地区安全观中的“亚洲安全观”进行论述。习近平的安全战略思想是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最新指导思想。第二章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首先,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地缘上互为周边,在彼此的安全战略整体布局中都占重要地位。其次,中国与东盟面临共同的安全挑战,中国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直接涉及东盟而且需要东盟的支持。第三,中国与东盟不仅有着良好的合作历史,而且安全观日益趋同,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了可能。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中国目前与东盟已经形成了多层级的安全合作机制,主要有高层领导人会晤机制,部长级会晤机制,工作对话机制,东盟地区论坛机制。2.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领域包括:海上安全合作,经济安全合作,信息安全合作,反恐合作,禁毒合作,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等。3.当前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实践性欠缺,双方安全合作预防能力不足,当前安全合作缺乏核心机制,双方的互信也有待加强。最后一章根据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提出了深化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对策。首先中国与东盟要重点加强互信建设,其次要建立统领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的核心机制,第三,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南海安全,第四,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本文主要尝试进行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对习近平的安全战略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论述,特别突出了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中的总体安全观与亚洲安全观;其次,在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的视域下来审视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分析了中国与东盟进行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双方安全合作的领域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突破了现有研究成果重双方安全合作中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轻传统安全合作领域的局限。
【关键词】:习近平 安全战略思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安全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17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11-12
- (二)研究综述12-16
- 1.国内研究综述12-14
- 2.国外研究综述14-16
- (三)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16-17
- 1.研究创新点16
- 2.研究方法16-17
- 一.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概述17-29
- (一)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形成背景17-21
- 1.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17-19
- 2.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的理论背景19-21
- (二)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内容21-29
- 1.总体国家安全观21-28
- 2.亚洲安全观28-29
- 二.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29-41
- (一)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必要性分析29-36
- 1.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具有重要地缘政治关系29-30
- 2.中国与东盟面临共同的安全挑战30-35
- 3.中国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东盟支持35-36
- (二)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可能性分析36-41
- 1.中国与东盟安全观日益趋同36-39
- 2.中国与东盟合作历史39-41
- 三.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现状41-56
- (一)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机制41-44
- 1.高层领导人会晤机制41-42
- 2.部长级会议机制42-43
- 3.工作对话机制43
- 4.东盟地区论坛机制(ARF)43-44
- (二)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领域44-56
- 1.海上安全合作44-46
- 2.经济安全合作46-49
- 3.信息安全合作49-51
- 4.反恐合作51-52
- 5.禁毒合作52-53
- 6.公共卫生领域合作53-56
- 四.当前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存在问题分析56-61
- (一)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实践性欠缺56-57
- (二)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预防能力不足57-58
- (三)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缺乏核心机制58-59
- (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待加强59-61
- 五.习近平安全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与东盟深化安全合作对策61-68
- (一)中国与东盟需要重点加强互信建设61-62
- 1.中国应积极向东盟提供经济与安全公共产品61-62
- 2.中国与东盟可联合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62
- (二)以中国-东盟中心为依托拓建安全合作机制62-64
- (三)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南海安全64-66
- (四)促进中国与东盟携手维护海上通道安全66-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0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5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