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警务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 湄公河 中国—东盟 联合执法
【摘要】: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宣告结束以及全球化的推进,非传统安全因素所带来的安全威胁日趋明显且越发为人们关注,一系列新型犯罪活动频频发生。面对类似日趋严重化的问题,世界上任一国家如果只是单打独斗,确实无法完成此类预防以及打击犯罪,于是才有了各国警务执法部门之间在相关领域密切合作。故此,区域警务合作已然成为各方常常采用的合作方式,且日趋受到人们关注。为了保证相关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加上共同打击“三股势力”的现实,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于2001年6月在上海成立了地区性的安全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1目前该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已经发挥了其在相关地区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起着联通中国与其下游五国的黄金水道,在该区域开展的合作中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湄公河流域频繁发生的犯罪活动,特别是2011年在该流域发生的这一起惨案,无疑将中老缅泰四方联合执法摆上了区域性合作的日程。事件发生后,通过四国联合巡逻恢复了湄公河国际航运,但是相关机制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过程中。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面临着较高的共识,主要在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且仍有扩大和深入的趋向,对地区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当然,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同样广泛,因此双方需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以期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这三种典型的区域警务合作,试图提炼出我国在开展相关国际警务合作中的几种模式和特点,并且做一次尝试性的总结。在分析每一种警务合作模式时,详细分析了各自开展合作所处的环境、时代特点、现实状况以及面临困难,随之针对性的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法,为今后我国参与国际区域性警务合作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区域警务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 湄公河 中国—东盟 联合执法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D82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导论8-13
- 一、课题的提出与意义8-9
- 二、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9-11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11-13
- 第一章 区域警务合作概述13-20
- 第一节 区域警务合作的概念14-17
- 一、区域警务合作的性质14-15
- 二、区域警务合作的特征15-16
- 三、区域警务合作的功能16-17
- 第二节 中国参与周边警务合作的必要性及现实状况17-20
- 一、中国参与周边警务合作的必要性17-18
- 二、当前开展区域警务合作的水平与现状18-20
- 第二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警务合作20-31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法律依据20-24
- 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国内法律依据20-21
- 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国际法依据21-24
-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机制24-27
- 一、上海合作组织下区域警务合作的制度建立24-25
- 二、上海合作组织下区域警务合作的体制完善25-27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下警务合作成果27-29
- 一、制度的专业化27-28
- 二、进程的多样化28
- 三、发展的纵深化28-29
-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下警务合作发展方向29-31
- 一、增强互信,为培养良好警务合作打下基础29-30
- 二、转变观念,为拓展合作领域更新合作手段谋方向30-31
- 第三章 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下的区域警务合作31-41
- 第一节 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1-34
- 一、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建立的背景31-32
- 二、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成立和发展32-34
- 第二节 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法律依据34-35
- 第三节 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现状35-38
- 一、国际上跨国界河流管理合作机制的概况35-36
- 二、国际上跨国界河流管理合作的主要经验36-37
- 三、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的现实措施37-38
- 第四节 湄公河流域联合执法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机制建立38-41
- 一、要以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为基础38-39
- 二、要以法律保障加强执法的制度化与规范化39
- 三、努力构建起双轨制模式39-40
- 四、尽快设立各专门机构40
- 五、建立起全方位交流的信息共享制度40-41
- 第四章 中国—东盟(南海)区域警务合作41-47
- 第一节 中国—东盟(南海)区域警务合作现状与法律依据41-44
- 一、对于贩毒犯罪的打击42
- 二、联合反恐的合作42
- 三、打击其他各类犯罪活动42-43
- 四、南海海上安全合作43-44
- 第二节 中国—东盟区域警务合作的机制44-46
- 一、信息共享44-45
- 二、交流培训45
- 三、执法合作45
- 四、共同研究45-46
- 第三节 中国—东盟区域警务合作的发展方向46-47
- 第五章 对上述区域开展的警务合作的评析47-62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成功模式47-48
- 一、上合组织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成功之处47
- 二、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警务合作对中国的价值47-48
- 第二节 湄公河流域开展区域警务合作的新模式48-50
- 第三节 中国—东盟(南海)区域警务合作的优势50-51
- 第四节 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所面临的发展方向问题51-57
- 一、上述区域开展警务合作各自面临的问题51-54
- 二、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面临的共同问题54-57
- 第五节 区域警务合作的转变趋势与改善建议57-62
- 一、上述三个区域警务合作模式的改善措施57-59
- 二、中国参与国际性区域警务合作面临问题的对策59-60
- 三、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的转变趋势60-62
- 参考文献62-64
- 后记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73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7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