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发展分析
本文关键词:“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发展分析
【摘要】:"一带一路"和公共外交具备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东南亚地区以教育交流活动为主的公共外交实践在政策认知、公共外交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影响力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一带一路"和公共外交深入互动发展需要在空间、主体和方式上有所推进,从政策理解和支持拓展为价值和理念的认同,实现公共外交的立体化和网络化,拓宽参与主体,增强发展的互动性,提升中国—东盟关系。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公共外交 互动发展 东南亚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GJ022)
【分类号】:D822.333;F125
【正文快照】: “一带一路”是推进经济外交、确保中国海上运输线安全和创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重大战略部署。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区域,是中国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是中国“互联互通”目标的枢纽地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尔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公共外交[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2 李军;田小红;;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04期
3 郑华;;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彪;;协同理论视域下孔子学院与大学国际化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评论;2016年09期
2 付瑞红;;“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发展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9期
3 李军;尹月;;中国大学3.0模式——传统、现代与前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04期
4 安然;方艳芹;;华裔新生代公共外交能力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年06期
5 张鹏;;中国教育援外进程中的孔子学院:历史缘起、参与模式与国际特性[J];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11期
6 廖小健;;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华侨华人作用研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7 胡一敏;;中医药国际化的公共外交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2016年05期
8 蒋继彪;;孔子学院跨国运营的文化风险探讨[J];高教论坛;2015年10期
9 孙兴杰;;公共外交: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J];中国与世界;2015年00期
10 张义明;;“缺席外交”刍议[J];国际观察;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庞通;万忆;;国家形象重塑下的电视外交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10期
2 王珍莲;徐一林;;从博览会看国内媒体对东盟国家信息传播的效果[J];学术论坛;2012年09期
3 林洋帆;李鹏飞;;世博:国家形象新窗口 公共外交新机遇[J];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4 陈学璞;;人文精神与中国—东盟博览会[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何颖;;文化软实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功能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何颖;;以文化力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竞争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894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89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