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美国对东亚的离岸制衡政策

发布时间:2017-10-08 23:32

  本文关键词:从建构主义视角看美国对东亚的离岸制衡政策


  更多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 离岸制衡 中日关系


【摘要】:基于温特建构主义的三种无政府逻辑理论,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本文进一步提出,国际关系是动态的,并且总是从一种文化运动到另一种文化,尤其是从洛克文化向霍布斯文化,或从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运动。离岸制衡策略可谓该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本文将以美国对东亚采取的离岸制衡政策为研究对象。离岸制衡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国运用其支配地位影响他国关系,而美国在东亚的离岸制衡政策实质上就是其试图对中日两国施以影响的一种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在过去24年中关于中日和中美关系的所有报道,,厘清离岸制衡政策对于中美日三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本文还尝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三国关系的变化对相关各国及区域稳定的影响。 本文得出结论:美国的离岸制衡政策除了给区域带来不稳定因素外,对三国来说都是弊大于利。同时,基于对离岸制衡的分析,本文还指出了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各自的局限性:权力虽可带来优势地位,但其影响是有限的;而合作虽是国家间所追求的,但某一国对其他国家间的合作则很可能持反感态度并会加以干涉。
【关键词】:建构主义 离岸制衡 中日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71.2;D822.331.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4-5
  • 摘要5-6
  • Contents6-7
  • List of Figures7-8
  • List of Tables8-9
  • Introduction9-15
  • Chapter 1 Offshore Balancing and The Three Cultures of Anarchy15-26
  • 1.1 A Review of Offshore Balancing15-19
  • 1.1.1 History and Reality15-17
  • 1.1.2 US Offshore Balancing Policy Towards East Asia17-18
  • 1.1.3 Despite “Offshore”, the Core Is Still “Balancing”18-19
  • 1.2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Now Moving from Hobbesian Culture to Kantian Culture19-24
  • 1.2.1 TheoriesAre The Reflections of Facts19-21
  • 1.2.2 Wendt’s Theory about the Three Cultures of Anarchy21-23
  • 1.2.3 Dynam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3-24
  • 1.3 The Hypothesis of This Paper24-26
  • Chapter 2 A Data Analysis of US Offshore Balancing Policy Towards East Asia26-42
  • 2.1 Data Illustration26-28
  • 2.2 Data Analysi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States28-38
  • 2.3 The Ideal Point38-42
  • Chapter 3 An Analysis of US Offshore Balancing with The Triangle-and-Circle Model42-55
  • 3.1 How Is The Model Built?42-44
  • 3.2 How Does The Model Work?44-47
  • 3.3 Does The Offshore Balancing Policy Really Work?47-50
  • 3.4 The Limitations of 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50-55
  • 3.4.1 Cooperation Is not Always Attractive51-52
  • 3.4.2 The Influence of Power Is not Infinite52-55
  • Conclusion55-58
  • Bibliography58-60
  • Appendices60-129
  • 附件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徐启新;;我学会访日团应邀访问日本[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9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10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96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996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