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
本文关键词: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
更多相关文章: 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 文化生态
【摘要】:在人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失,但前提是它要被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成为活的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如何做到?首先就是让这些"遗产"成为建造未来政治文化经济的资源,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种子和基因。由此,如何认识我们的传统,如何认识在当代社会转型中遗产作为资源的重要价值,正是"遗产资源论"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这一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资源来支持,工业、农业要开发的都是自然资源,而文化产业要开发的主要就是人文资源。如果离开了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说没有人文资源,所以,人文资源大都属于遗产资源。如何认识遗产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将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等,也都是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 文化生态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一、“遗产资源化”思考的发端有关“遗产资源论”的理论思考,是笔者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后,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在西部做了八年的田野调查,解剖了70多个个案以后总结出来的。该课题的《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总报告书》,首先梳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桂花;;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城市精神——谈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6期
3 李春霞;彭兆荣;;国家遗产体系的建构——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5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6 李娟;郝志刚;;区域性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的发展及其经验[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径伟;郭晴;;当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1期
9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10 束义明,李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勇;;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10 李韵;关注“二十世纪遗产”保护[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储小丽;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邓姣;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6 杜娟;“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年
7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梁中荟;西安文化产业与遗产保护规划的发展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段秋岑;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10 蹇彪;快速城市化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0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02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