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壮族歌圩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本文关键词:中越边境壮族歌圩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摘要】: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中越边境 壮族 歌圩文化 恢复重建
【基金】:广西社科规划项目“中越边境壮族歌圩文化历史考察与现代重建”(15BMZ008)
【分类号】:G112
【正文快照】: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除了固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萍;;壮族歌圩文化[J];传承;2007年04期
2 尹明;;田阳敢壮山壮族歌圩[J];歌海;2012年06期
3 农学冠;;壮族歌圩的源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4 邓如金;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5 潘春见;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J];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6 毛志东,黄秉生;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黄文富;;壮族歌圩狂欢化民俗内质考察[J];歌海;2013年06期
8 黄羽;;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9 何正廷;;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萍;;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秦雯 本报实习生 郑诗宝;三相圩逢 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N];广西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梁姗 实习生 朱敏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城市软实力[N];南宁日报;2011年
3 记者 莫俊;各地专家聚焦邕剧壮族歌圩[N];南宁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林;壮族歌圩如何留住青年一代[N];广西日报;2008年
5 翟长孙 高化川;T樕掣枸祝鹤匙迥信那楦杌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陈坤;草根学者建功壮文化研究[N];广西日报;2005年
7 记者 黄滢;南宁公布26项市级“非物遗”名录[N];南宁日报;2007年
8 覃德清(教授,人类学博士);民族文化资源的理性阐发[N];广西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曲;广西德保壮族歌圩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彭恒礼;论壮族的族群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艳;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兰尉源;壮族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生态批评[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麻利;歌咏习俗与壮族口头韵文创作叙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华;龙胜壮族女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侯红良;壮汉文化认同与壮族文化品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玉琴;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王堂澧;浅谈文山壮族情歌及其发展现状[D];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80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08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