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的共同生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的共同生活机制研究
【摘要】:当代社会,“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凸显的焦点领域。文化全球化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文化是人们生存生活的诉求与表达。文化全球化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它有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与逻辑。马克思“世界文学”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这种对全球化的肤浅看法。①全球化具有全球性交往、全球性规则和全球性组织三个层面,它本质上是人们全球性的共同生活。文化全球化则是这种“脱域”性共同生活的文化诉求和表达。其深层次诉求根植于现代性的要求及其扩张。现代性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表现为工具理性、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生活的意义和表达系统,有两方面的根源:一是起自于西方的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和表达。二是参与文化全球化的各方对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理解及其相互激荡。这是文化全球化诸表象性矛盾的根源。②因而,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和主导,是文化冲突与共生的共存的场景和文化一元化趋势与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文化 文化全球化 共同生活 机制 内在矛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引言8-9
- 1.1.1 文化全球化机制的含义8-9
- 1.2 研究课题的来源9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1.3.1 研究目的9-11
- 1.3.2 研究意义11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15-16
- 1.5.1 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15
- 1.5.2 系统科学分析法15-16
- 第二章 文化全球化的表象机制及其共同生活基础16-24
- 2.1 文化全球化的表象机制16-18
- 2.1.1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16
- 2.1.2 文化全球化是文化的交流16-17
- 2.1.3 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理解17-18
- 2.2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共同生活的表达18-21
- 2.2.1 全球性的交往18-19
- 2.2.2 全球交往规则的形成19
- 2.2.3 全球化的组织的兴起19-20
- 2.2.4 文化全球化的共同生活基础20-21
- 2.3 文化全球化的文化机制21-24
- 2.3.1 全球性文化的交往机制21-22
- 2.3.2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机制22
- 2.3.3 文化全球化的扩张机制22-24
- 第三章 文化全球化及其现代性机制24-32
- 3.1 文化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24-28
- 3.1.1 文化全球化根植于现代性24-25
- 3.1.2 全球化推进现代性的发展25
- 3.1.3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关系25-28
- 3.2 文化全球化现代性变迁的实质28-30
- 3.2.1 文化全球化现代性变迁的特征28
- 3.2.2 工具理性的扩张28-30
- 3.2.3 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0
- 3.3 现代性文化的冲突与矛盾30-32
- 3.3.1 现代性的矛盾30-31
- 3.3.2 现代性的矛盾引起的文化全球化矛盾31-32
- 第四章 文化全球化的文化后果32-42
- 4.1 文化全球化过程产生的文化后果33-36
- 4.1.1 西方强势文化占据主导地位33-34
- 4.1.2 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34-36
- 4.2 文化全球化机制的内在矛盾36-42
- 4.2.1 文化全球化中的一元与多元36-37
- 4.2.2 多元化文化矛盾与一元化文化趋势37-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王亮;;重构资本主义文化秩序——从社会批判角度看贝尔、哈贝马斯和杰姆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3 曾中秋;;从个体理性到交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范式替换[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宏;罗迪江;雷彩;;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刘毅;;交往理性与演进理性:哈贝马斯与哈耶克法律思想对中国法治的启示[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6 汪怀君;;论交往理性与商谈伦理[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7 田润锋;;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的致思理路[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8 丁晓东;;走向诗性正义?[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1期
9 黑晓佛;;“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J];编辑之友;2011年09期
10 O@化强;;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2 张继成;;法律论证的四个基本前提[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绪明;;评阿多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基本路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田云刚;李卫朝;;对话的和谐意蕴[A];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山西省哲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薛冰;;试论公共管理的逻辑结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东方;;公共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导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敖双红;;行政管理变革与行政法变迁[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唐勇;;共识规划——通往和谐社会之路[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林申;黄明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域下的总体规划技术方法分析——新旧两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比较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雅;;微博中的公共领域是如何可能的——以新浪微博“温岭杀医事件”为例[A];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文明建构——第四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谷立平;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社会责任缺失[D];湘潭大学;2010年
4 石玉威;中国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连丽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利;沉沦与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文鹏;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的商谈限度[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莉;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燕;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优化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3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2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