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毛里塔尼亚的外交文化(1955—1975)

发布时间:2017-11-10 09:07

  本文关键词:毛里塔尼亚的外交文化(1955—1975)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 外交 文化外交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摘要】:文化外交关乎建立信任与互相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国家间不仅限于文化层面的有益合作与伙伴关系。文化外交也将建立共同利益作为互相信任的基础。和文化宣传相反,文化外交基于对话,而非独白。调动社会基层之间的对话意味着建立一种新型信任,而文化外交所讲的也都是信任的构建。国家通常利用他们的软实力“文化外交”来改善在国外民众中的国家形象,并深化对外交政策的努力。国关专家与学者曾就一国通过对他国及其民众施展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交换活动进行过讨论,然而这些研究未充分考虑到作为文化外交一部分的文化成果是如何被国外公众接受的,以及国外公众如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常被作为一国外交政策重要部分的文化外交,是政府培养跨文化理解、建立互相信任和提升国家形象与利益的有力工具。第三世界国家、非洲国家,以及被边缘化而没有机会推广他们的文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需要这一途径。毛里塔尼亚作为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中的一员,亦是如此。毛里塔尼亚的传统外交自从达达赫政府在1978年倒台之后明显开始衰落。从那时起,毛里塔尼亚外交的表现糟糕且有限。尽管这个国家在7世纪时就为人所知,以杰出的科学家大使们为代表,扩展到摩洛哥和沙漠南部的科学复兴为毛里塔尼亚的文化外交铺设了道路,然而随后由于许多因素的显现,包括法国殖民、传统教育伊斯兰学校的衰落以及教育水平低下和文化竞争力意识的缺乏,使得毛里塔尼亚的文化遭受了长时间的压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所实行的策略在概念上没有给文化,或者说给人类自身因素以足够的重要性,如人类能力的先天缺陷、社会资本的缺失和对人类文化的侵犯。在全球化、现代化和新技术面前,祖先的知识变得边缘化,被经济领域中的新转变所威胁。本文考察了文化外交的概念与实践,这里的文化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实施的、通过其文化诉求、目的是支持其外交政策的行为。本文以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之一的毛里塔尼亚的文化外交,来探索文化外交如何在国外呈现其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品牌潜在的一部分);文化外交对于文化主权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当今的史书编撰中,文化外交通常指一国为了推动民族文化出口、拓展其外交政策目标的国家政策。本文认为,提升文化外交的作用以改善外交政策以及与世界人民的关系,有其重要性。本文开篇是对毛里塔尼亚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关系的深度介绍,随后展示了毛里塔尼亚是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难点主要在于将国际关系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研究框架最为贴合,因为它注重国际结构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因而可以被观念、想法、信仰等转变。正如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一样,建构主义也是国际关系中很重视人的意识因素作用的理论。本文也涉及了毛里塔尼亚对摩洛哥的文化外交,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经验资料,其中包括相关组织、项目、活动及其总体影响评估。选择摩洛哥,是因为二者由于历史与情境事件,在宏观上总处于争端状态,微观上则是二者都拥有民众与民众之间的外交、文化外交和相互的正面声誉。笔者认为,文化外交是将我们的歧视、怀疑、憎恨转变为好奇、宽容、理解以及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的最佳方式。论述对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文化外交的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概观,分析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贡献、组织机构对于提升文化外交的努力,都有利于毛里塔尼亚更好地利用其文化潜能并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方式。文化最普遍的特点,就是深入地表达人的历史与生活。这种能力使文化超越国界,从而建立起不同背景甚至信仰相反的人之间的关系。重要的不仅仅是找到利用文化外交的最适合方法,同时还要尊重多样性。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文化外交正在兴起,但关注这方面的国家不多。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即使存在社会、政治与经济问题,从已拥有的文化财富中受益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政府、组织机构努力在内的多层面的文化外交,是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的关键。唯有通过世界人民间的文化与文化外交建立持久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平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4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月;王琼;;对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影响之评析[J];理论观察;2005年06期

2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彭新良;;外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关于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邓显超;;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兴起的必然[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5 梁红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外交[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门艳玲;谢桂玲;;文化外交刍议[J];当代经理人;2006年12期

7 孙红霞;;简析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文化外交[J];山东电大学报;2007年01期

8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刘乃歌;张中华;徐成芳;王娱;;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使命与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郑晓旭;;浅谈美国对华文化外交[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鲁世巍;;我国文化外交的机遇、挑战与战略思考[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2 黄颖;;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文化外交[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龚青;;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外交述论[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C];2009年

4 张根海;;文化外交:向世界传播中国——评《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A];公共外交季刊2011秋季号(总第7期)[C];2011年

5 吴咏梅;;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杨国栋;;文化外交视界中的典籍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昆 徐庆超;文化外交: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有效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2 胡文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文化外交: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于琦;文化“全球化”,中国如何搞好“文化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4 赵可金;开辟文化外交新格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5 湛眉;软实力与文化外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文化部部长 蔡武;文化外交唱响国际舞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欧阳安;文化如何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前沿(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李辉;文化外交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君荣;新时期文化外交展示多彩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评论员 ;提高文化外交的能力[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2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4 崔建立;冷战时期富布莱特项目与美国文化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殿凤;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余惠芬;文化外交:理论、实践与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3 徐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佳;论中国文化外交的世博契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明霞;试论战后日本文化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溪;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温利鹏;英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D];外交学院;2009年

8 赵雯靓;浅析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培杰;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外交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65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165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c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