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诠释的两面——中外交流之“格义”实例考论

发布时间:2017-12-02 18:07

  本文关键词:诠释的两面——中外交流之“格义”实例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交流 格义 误读


【摘要】:魏晋、明清、现代是三个中外文化深入交流的时期:魏晋时佛教盛于中土,明清间西洋天主教入华,现代华夏大地步武西学西物之风劲吹。其间有一共象:西来之士或中土之人自觉不自觉地以异文化同中国文化径相配拟,此类"格义"之举促进了异文化在中土的传播,却也造成了异文化的"在地化"变异及中土人士对异文化的误读,妨碍了文化间的真了解。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时期择取若干比附概念的"格义"实例,考察其样貌,分析其利弊,或可为当今之跨文化交流稍作镜鉴。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分类号】:G125
【正文快照】: 因贯往兴趣所牵,笔者对不同文化形态之比较研究、文化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对立、文化之民族性与时代性等命题较为关注。今不揣浅陋,试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若干比附概念的“格义”实例,略窥不同文化之隔,稍析“格义”之利弊,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格义”之史例 谈及中外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欲晓;;格义探微[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2 陈少明;;格义之外[J];开放时代;2012年11期

3 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论发凡——兼论“格义”之利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雪松;;对“格义”的再认识——以三教关系为视角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2012年03期

5 李曙华;;中西科学文化源流大略——兼论中西语言互释中的格义与反格义[J];河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刘振宁;;“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陆世全;;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8 张舜清;;对“格义”作为言“道”方式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6年06期

9 杨泽树;侯敏;;陈寅恪“格义”研究发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冉;格义定义及分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中;“格义”与“反向格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屈燕飞;论“格义”对佛学中国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4 李琴;格义:圣经汉译文化阐释的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5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45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