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咸阳民间社火生存空间的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01:22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咸阳民间社火生存空间的保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阳社火 生存空间 秦汉战鼓 牛拉鼓


【摘要】:历史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为后人沉淀了广袤的文化宝库,不同的地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产生了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上世纪中叶,人类开始了对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保护工作也硕果累累。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高涨的形势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隐患。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保护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导致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在技艺传袭方面的保护工作比较有成效,但其原生环境、文化空间等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却面临没落和消亡。本文通过实例研究的方法对陕西咸阳社火文化的生存空间进行探索,以咸阳社火中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种类——牛拉鼓与秦汉战鼓作为重点对象,研究讨论对其生存空间的保护方式。本文以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界的前沿理念为指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构成要素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结合实地调研采访资料以及相关文献,探讨牛拉鼓与秦汉战鼓的生存现状,具体分析咸阳民间社火的生存空间构成,并明确其生存空间中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建筑、景观等学科知识,提出对牛拉鼓与秦汉战鼓生存空间的保护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并研究探讨具体实施措施。在本文最后概括结论,首先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火文化生存空间的历史与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社火生存空间的构成与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再以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前沿理念为指导进行深入探讨,最后以对社火生存空间长久的维持与发展为目标,制定保护方略,并对生存空间未来的发展与演变形式进行积极探索,为生存空间保护领域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在咸阳民间社火生存空间保护中的主要理念,体现在对咸阳社火牛拉鼓与秦汉战鼓生存空间的深入剖析与对社火积极生存空间各要素的整体性保护策略上,通过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筑学、景观学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分析咸阳社火在其生存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形态、文化特征,以及社火与其生存空间各要素的相依存关系,提出对社火生存空间的保护发展建议,以整体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作为研究探索的准则。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杨豪中;张蔚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物质性问题[J];文博;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艳艳;陕西民间鼓舞的历史演变与健身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76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76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